2013年7月11日星期四

新加坡四大历史名楼座谈会 (2012年4月7日)



联合早报 - 揭开“石叻坡记忆”回眸四大历史名楼 (2012-04-08)



早报网 - 揭开“石叻坡记忆”回眸四大历史名楼 (2012-04-08)
http://www.zaobao.com.sg/sp/sp120408_012.shtml


昨天介绍的本地四大名楼分别是:19世纪80年代华社领袖胡亚基的私人豪宅南生花园、19世纪富商李清渊的故居振裕园、孙中山于20世纪初来到新加坡时的居所晚晴园,以及华社领袖、陈笃生曾孙陈武烈的宅邸金钟大厦。
我国历史虽短,但过去一百多年来,历史上不少赫赫有名的人物都曾在这里留下足迹。
  为“石叻坡记忆”系列活动掀开序幕的主题座谈会“新加坡四大历史名楼”,就挑选了四栋曾经有历史人物踪影的建筑物,与与会者分享本地历史建筑因名人而风光的片段。
  座谈会上介绍的四大名楼是:19世纪80年代华社领袖胡亚基的私人豪宅南生花园、19世纪富商李清渊的故居振裕园、孙中山于20世纪初来到新加坡时的居所晚晴园,以及华社领袖、陈笃生曾孙陈武烈的宅邸金钟大厦。
  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研究与出版组主任柯木林说:
  “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本地一些建筑物虽然不复存在,但因为有历史人物的出现,而不由得我们不去重视它们。座谈会上介绍的四大名楼就恰恰符合了这个标准。”
  由柯木林负责主讲的南生花园在荒芜多年后早已夷为平地,想要找出当年的确切所在地也有一定难度。
  不过,柯木林推测,南生花园就在现今黄埔西路第34座组屋的位置上。
  他指出,南生花园之所以值得我们重视,是因为胡亚基不只是本地华社名人,也曾经身兼三国(中国、日本和俄国)领事,是当时英国殖民地与中国满清政府都能接受的人物。
  这次的讲座也起着抛砖引玉作用,一名参与者在听了演讲后根据自己在黄埔一带的童年回忆指出,他的祖母当年住的地方就在南生花园边缘,而其所在地正是柯木林推测的位置。
  建于1882年的振裕园位于今天的基里尼路(Killiney Road)和加东一带,两座楼同名,根据新加坡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吴庆辉的研究,这栋洋房曾经招待过清朝亲王和贝勒,以及北洋水师的高级军官。
  令人遗憾的是,土生华人领袖、李清渊之子李浚源也是本地侨领,其妻陈德娘也活跃于本地上流社会。
  陈德娘在1978年去世时也受到一定的关注,但社会对于李家的历史与保留的工作却不足,以致振裕园已不复存在。
  吴庆辉相信,这是因为当年讲华语的华社和讲英语的土生华人之间缺乏沟通与联系,因此虽然是在历史上曾经风光一时的振裕园,最后无法得到应得的重视。
  他也说:“不过,这几年来两组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一方面是土生华人的华语进步了,华人的英语程度也有所提高。而互联网也促进不同社群之间的交流,不论是研究、查证或向其他人讨教,互联网都大大缩小了不同社群的距离。”
  晚晴园的历史意义在去年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上已得到肯定,是孙中山到新加坡时的落脚处,也是同盟会新加坡分会。
  晚晴园—孙中山南洋纪念馆馆长潘宣辉在介绍这栋名楼时指出,在成为晚晴园之前,这里取名为“明珍庐”。
  由于最初的主人梅泉宝爱马,因此内建有马房,且以“明珍”为其爱驹命名,因此“明珍庐”可能就是马房的名字。
  负责介绍金钟大厦的是陈笃生第五代后人陈继廉。大厦建于1909年,孙中山在1911年第八次来到新加坡时,相信是为了避开刺客而入住金钟大厦。
  “石叻坡记忆”系列活动由宗乡总会举办,这次座谈会由宗乡总会与国家图书馆局联办。


联合早报 - 李永康 - 童年记忆中的南生花园 (2012-04-17)


早报网 - 李永康 - 童年记忆中的南生花园 (2012-04-17)

http://www.zaobao.com.sg/yl/jl120417_003.shtml


李永康
4月7日,我出席了由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和国家图书馆管理局联合主办的新加坡四大历史名楼座谈会,非常精彩!
  回忆起我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的童年,每当学校假期,我总会和弟弟一起到外婆家去住上一段时间。
  外婆住在芒加脚(明地迷亚路一带的俗称),就在南生花园边缘,这是姨妈告诉我的。这也和主讲者柯木林所说的南生花园的位置一样,那就是文庆地铁站外的34座组屋附近。
  外婆家是亚答屋。我们时常跟邻居小朋友到南生花园玩耍,同时也捡些枯树枝给外婆烧饭。当时的南生花园已经很破旧,杂草丛生,有假山、假树、雕塑、水 池、矮墙,还有一栋主楼。这栋主楼的状况还好,但我们不敢进去,只从远处望见有楼梯直上楼。到了夜晚,从外婆家后窗望去,显得阴森!
  外婆家附近是垃圾坡,坡上常演酬神戏。这一带住着很多潮州人,所以演的都是潮州戏,一连演出一个星期。附近还有一个货栈,就是位于文庆路和明地迷亚路交界处,保留至今的红色地标建筑物——69号。
  假如当年也能保留南生花园的主楼,再加以翻新,那该有多好!





联合早报 - 历史名楼座谈会下月举行 (2012-03-12)
http://www.zaobao.com.sg/sp/sp120312_012.shtml



  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与国家图书馆将于4月7日(星期六)下午2时30分,在国家图书馆5楼联合举办“新加坡四大历史名楼座谈会”。
  这个列为“石叻坡记忆”活动系列之一的讲座,讲述的是本地四座历史名楼:南生花园、振裕园、晚晴园和金钟大厦的风雨百年。
  主讲者是本地四名文史研究者:柯木林、吴庆辉、潘宣辉及陈继廉。有兴趣的公众可报名出席听讲,宗乡总会报名电话:6354 4078。


联合晚报 - 宗乡总会讲座:新加坡四大历史名楼 (2012-3-11)




星资讯 - 讲座:新加坡历史名楼
http://www.sgcninfo.com/2012/03/blog-post_6835.html


 本次讲座是《石叻坡记忆》的系列活动,下一个活动将在今年七月举办。石叻坡,新加坡旧名之一。此次讲座的内容是关于新加坡的四座历史名楼:南生花园、振裕园、晚晴园和金钟大厦。主讲者是本地四名文史研究者:柯木林、吴庆辉、潘宣辉及陈继廉。

柯木林(Kua Bak Lim),一九四八年出生于新加坡。一九六六年德明中学高中毕业。一九六七年进入南洋大学历史系攻读,一九七一年毕业,获第一等文学荣誉学士学位。论文题 目是:《新加坡侨汇与民信业初探(1945-49)》。在大学求学时期,曾于一九六八年至一九六九年担任南洋大学历史学会刊物《读史扎记》编辑。

一九六九年至一九七零年担任南洋大学佛学会副会长,并负责编辑该会刊物《贝叶》第四期和第五期的工作。大学毕业後,曾从事教学工作後转入新加坡建屋局工 作。一九八九年至一九九二年在义顺市镇理事会服务。一九九三年起任职于新加坡怡安(中国)产业公司。一九八六年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成立时,被委为该会 学术组主任。在他的策划下,学术组有计划,有系统地展开收集和整理华人史料,普及与扩大华人史知识的工作。一九六九年主编及出版了《总会三年》。

业余从事历史研究,对新华历史人物有深入研究,已出版编著有九种,而发表在学术期刊,会馆刊物,报刊及书中篇章有二十多篇。一九八六年与林孝胜合著的《新华历史与人物研究》一书获得新加坡社会发展部颁发的一九八八年度书籍奖中的学术著作奖。

吴庆辉( Ng Ching Huei ) ,新加坡国家博物馆高级研究助理
潘宣辉,晚晴园馆长
陈继廉,陈笃生后人


博物馆华文义工:研习坊 - 新加坡四大历史名楼 座谈会
http://nmsmandarindocents.wordpress.com/2012/03/





随笔南洋网 - 《石叻坡记忆》系列之一 新加坡四大历史名楼座谈会
http://www.sgwritings.com/viewnews_46229.html

   华人喜欢置业,至今犹然。往日的新加坡,不论是南来移民或土生华人,在发迹后都会刻意经营自已的住宅。这些今天尚存在的建筑物,它们风格各异,建造背景不同,却同样承载了百年的沧桑变幻,成了我们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

  想了解这些老建筑背后的故事,就不能错过由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与新加坡国家图书馆于2012年4月7日下午两点半在国家图书馆5楼携手举办的《石叻坡记忆》活动系列之一:新加坡四大历史名楼座谈会。

  座谈会有幸邀请到本地四位文史研究者:柯木林、吴庆辉、潘宣辉及陈继廉,现场为观众讲述南生花园、振裕园、晚晴园和金钟大厦这四座历史名楼的风雨百年。欢迎有兴趣的公众报名出席,入场费10元,含茶点。

  宗乡总会成立于1986年。其主要宗旨是:加强华人宗乡会馆的密切合作,主办或资助有关教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活动,提高公众对华族语文、文化和传 统的认识。自成立以来,总会一直肩负着带动华人社会、推展华族文化事业、发扬华族优良传统的神圣使命,成为华人宗乡会馆的最高领导机构。

    主讲:柯木林、吴庆辉、潘宣辉、陈继廉
    主席:李叶明
    时间:2012年4月7日下午两点半
    地点:国家图书馆5楼

    入场费10元,含茶点。名额有限,请立刻报名。
    详情可接洽宗乡总会:6354 4078




联合早报 - 今日触点 - 讲座 - 《石叻坡记忆》系列座谈会 (2012-04-07)



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 - 四大名楼 重启石叻坡记忆
https://www.sfcca.sg/node/473

 4位主讲人讲解4大名楼的历史故事。左起为吴庆辉、柯木林、李叶明(大会主席)、潘宣辉、陈继廉及陈丁辉(特邀翻译)

新加坡是个传奇的岛国。先辈们胼手胝足,几经风霜方能在这里扎根,安居乐业。追溯新加坡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先贤,我们都不难发现他们在发迹后都爱置产。这些建筑风格迥异,装潢别出心裁,突显出主人家的喜好及气质。

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与新加坡国家图书馆于4月7日联合举办《石叻坡记忆》活动系列之一:新加坡四大历史名楼座谈会,回首我国四座风雨名楼,聆听个中故 事。活动有幸请到四位历史学者,柯木林、吴庆辉、潘宣辉及陈继廉,分别将南生花园、振裕园、晚晴园和金钟大厦的历史娓娓道来。

消失的南生花园与振裕园

首先登场的名楼为南生花园。根据主讲人柯木林的推测,南生花园原址就在在黄埔西路第34座组屋的位置上。南生花园是一座大花园,里面有假山、池塘、果园、 珍禽、花草树木等。其主人是胡亚基,人称“黄埔先生”。胡亚基祖籍广州,是一名成功商人,为英国舰队提供食水与煤。他也是中国、日本和俄国驻新加坡领事, 是历史上的“外交达人”。胡亚基飞黄腾达后,便在实龙岗路买了一座洋房,取名“南生花园”。

胡亚基故于1880年,其子胡亚业7年后也去世,南生花园易主。佘连城买下南生花园后将它改名为明丽园(Bendemeer House)。佘连城逝世后,南生花园自此便凋零、荒芜,最后还被夷为平地,后人再也无法一窥它的风采。

第二座已消失的历史建筑为振裕园。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吴庆辉表示,我国共有两座振裕园,一座是东陵振裕园(Magenta Cottage);另一座是加东振裕园(Mandalay Villa)。建于1882年的东陵振裕园是富商李清渊的故居。这栋洋房曾经是满清亲王和北洋水师的行邸,风光一时。加东安柏路的另一栋振裕园(Mandalay Villa)是其子李浚源的居所。李浚源是本地响当当的侨领,夫人陈德娘是活跃于本地上层社会的名流,热衷公益慈善,曾在此渡过其传奇性的一生。

现存的晚晴园和金钟大厦

马里士他的晚晴园是众人耳熟能详的名建筑。晚晴园馆长潘宣辉在座谈会上除了为来宾讲解洋房的历史,也和大家分享了研究心得。晚晴园原名 “明珍庐” (Bin Chan House),第一任主人为广东商人梅泉宝。梅泉宝是爱马人士,明珍庐侧边还设有马房。1902年,明珍庐转卖给柔佛义兴成员之一林亚相。林亚相待在明珍庐的时间不长,接着房子就辗转落到张永福手中。

晚晴园因孙中山曾于20世纪初几次入住,并在此成立同盟会新加坡分会进行其革命活动,从此与近代中国革命和民国创立有所连结。2011年10月,晚晴园内部整修并重新对外开放,与世界各地同步庆祝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最后一栋历史名楼是现为丹麦教堂的金钟大厦,主讲人为陈继廉。金钟大厦由陈笃生的后裔陈武烈所建,1910年竣工。这栋建筑充满了新古典主义风格,还夹带了浓郁的土生华人气息,中西合璧,尽显气派。

这栋洋房曾接待不少显要人物,其中一位便是孙中山。1911年孙中山乘船抵达新加坡,谣传有人要行刺他,于是同盟会的支持者便安排他下榻于地处隐秘位置的金钟大厦。另外一位名人则是泰国王子卡拉邦思。陈家与泰国皇室来往密切,当年王子在新加坡染病,最后病逝于此。

 座谈会得到公众的热烈支持与响应,当天吸引了将近200人出席。与会者对本次活动评价颇高,甚至还有观众要求加场演讲。宗乡总会将于今年9月再次与国家图书馆携手举办《石叻坡记忆》系列活动之二,届时将展出珍贵的侨批文物及史料。 

 《新加坡四大历史名楼》座谈会 
2012年4月7日 星期六 ( 2.30pm-5pm )
新加坡国家图书馆五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源》2012年第4期 - 四大历史名楼 重启石叻坡记忆







晚晴园馆讯 - 创刊号 - 新加坡四大历史名楼 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