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4日星期日

没有平衡与双赢




早报网 - 柯木林:没有平衡与双赢 - 2013-04-20
http://www.zaobao.com.sg/yl/yl130420_003.shtml

 ● 柯木林
  如果有人问我,读报时最讨厌看到的是什么?我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最讨厌看到“平衡”与“双赢”这两个名词。近年来,“平衡”与“双赢”这两个名词被 用得太多太滥了。当我们谈论“平衡”和“双赢”时,或许根本没有想到这种平衡与双赢,是否是永恒的还是暂时的现象?而且可以相信,如果问那些喜欢讲“平 衡”与“双赢”的人这两个名词的内涵时,恐怕可以给出满意答案的并不多。
  似乎现在什么事都要讲平衡、双赢。工作与家庭要取得平衡,发展与环保要取得平衡,凡事要找平衡点;谈判要双赢,处事要双赢等等……如此这般步入一个美 好的童话世界,但这可能吗?其实,这些都是说客、名嘴及政客的美丽谎言,世界上根本就没有持续的平衡与恒久的双赢这回事。
  第一次看到“平衡”这名词,是在大学时上历史课,尤其是世界史。所谓Balance of Power,中文译为“势力均衡”(势力平衡),又称均势论。势力均衡主要指在相互竞争的国家间,没有一个国家或集团,在力量对比上占有优势地位的暂时均衡状态。首先阐述这个理论的是16世纪的尼可罗·马基雅维利(Niccolò Machiavelli,1469年至1527年)的《君主论》(The Prince)。18至19世纪是均势论的全盛时期;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势力均衡”在西方国际关系中又逐渐流行起来。
  当时我认为“势力均衡”的确很不錯,信以为真,后来才知道这是幌子。凡是研究国际现实中势力均衡规律理论的学者都知道,势力均衡本身实际上是强权政治的游戏规则。这种均衡只是暂时的状态,每个国家和集团都在不停地极力争取和获得有利于自己的优势。
  大国政治的游戏规则尚且如此,小至个人处世之道,有可能保持长期平衡吗?大禹治水,三过家门不入,可以在工作与家庭间保持平衡吗?如果可以的话,他就 不是大禹了。孙中山搞革命,四处奔跑,置家庭于不顾,可以在事业与家庭之间保持平衡吗?当然,或许有人说,这些举例不恰当。但我们可以这样看,那些喜欢谈 论家庭与工作保持平衡的,只是小家子气的说法。凡做大事者,无不捨小家而顾大家、捨小我而取大我,不可能有所谓的“平衡”的。
  40年的职场履历,上了不少管理课程,遇到不少洋教授、洋专家、洋顾问,他们都在阐述“双赢”的理念,提倡双赢(win-win)而不是输赢 (win-lose)的“价值观”,十分动听且具一定的说服力。其实从历史上看,很难找到长期双赢的例子。否则楚汉之爭,就不会有垓下悲歌的结局与大汉 400年江山的开创;杯酒释兵权、重庆谈判,哪一宗是双赢的?如果双赢可以解决问题的话,人类的历史,就不会战争多于和平了。对利益攸关方而言,妥协下的 所谓“双赢”,只能是一个心照不宣的权宜之计。
  小时候常听老一辈人说,“不做中,不做保,不做媒人三代好”。老一辈经常提起,中间人这事是绝对干不得的。所谓中间人就是说客,说客往往从弱势的一方着手,逼迫弱势的一方让步。
  天理昭昭,世界上任何事都是公平的。凡事有得有失,掩人耳目的双赢也只是暂时的“放下”,即所谓韬光养晦。一旦时机成熟,其中一方总会占尽优势。中国 历史上的“勾践复国”,就是很好的例子。北宋国策以金钱买和平,澶渊之盟后,宋辽双方的和平也只保持117年(1005年至1121年),北宋皇朝最终还 是亡于异族之手。
  平衡与双赢是一体两面。平衡犹如拔河,有之,只不过是短暂的表面现象。所谓双赢,即“趋利避害”——两害取其轻,两利取其重。尽可能在各取所需,同时 舍弃那些较为次要的欲望和索求,并引导形势向对自己有利的一方倾斜,其本身也是不平衡的。毕竟“形势比人强”,即使有虚幻般短暂的双赢,肯定也是一方多 赢,另一方少赢。如果双方的期望值差距过大,那就更不可能达到“双赢”了。
  世界上一切事物,不是胶着固定的,而是在不停地演变发展,并从量变到质变。因此,根本就不可能有永久的平衡与双赢这回事。济世匡时,能屈能伸,善于妥协(compromise)才是为人处事、治国安邦的最高境界。

作者是本地历史学者




80视点网 - 柯木林:没有平衡与双赢
http://www.80news.net/pl/2013/04/20/25720.html


 如果有人问我,读报时最讨厌看到的是什么?我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最讨厌看到“平衡”与“双赢”这两个名词。近年来,“平衡”与“双赢”这两个名词被用 得太多太滥了。当我们谈论“平衡”和“双赢”时,或许根本没有想到这种平衡与双赢,是否是永恒的还是暂时的现象?而且可以相信,如果问那些喜欢讲“平衡” 与“双赢”的人这两个名词的内涵时,恐怕可以给出满意答案的并不多。
  似乎现在什么事都要讲平衡、双赢。工作与家庭要取得平衡,发展与环保要取得平衡,凡事要找平衡点;谈判要双赢,处事要双赢等等……如此这般步入一个美 好的童话世界,但这可能吗?其实,这些都是说客、名嘴及政客的美丽谎言,世界上根本就没有持续的平衡与恒久的双赢这回事。
  第一次看到“平衡”这名词,是在大学时上历史课,尤其是世界史。所谓Balance of Power,中文译为“势力均衡”(势力平衡),又称均势论。势力均衡主要指在相互竞争的国家间,没有一个国家或集团,在力量对比上占有优势地位的暂时均衡状态。首先阐述这个理论的是16世纪的尼可罗·马基雅维利(Niccolò Machiavelli,1469年至1527年)的《君主论》(The Prince)。18至19世纪是均势论的全盛时期;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势力均衡”在西方国际关系中又逐渐流行起来。
  当时我认为“势力均衡”的确很不錯,信以为真,后来才知道这是幌子。凡是研究国际现实中势力均衡规律理论的学者都知道,势力均衡本身实际上是强权政治的游戏规则。这种均衡只是暂时的状态,每个国家和集团都在不停地极力争取和获得有利于自己的优势。
  大国政治的游戏规则尚且如此,小至个人处世之道,有可能保持长期平衡吗?大禹治水,三过家门不入,可以在工作与家庭间保持平衡吗?如果可以的话,他就 不是大禹了。孙中山搞革命,四处奔跑,置家庭于不顾,可以在事业与家庭之间保持平衡吗?当然,或许有人说,这些举例不恰当。但我们可以这样看,那些喜欢谈 论家庭与工作保持平衡的,只是小家子气的说法。凡做大事者,无不捨小家而顾大家、捨小我而取大我,不可能有所谓的“平衡”的。
  40年的职场履历,上了不少管理课程,遇到不少洋教授、洋专家、洋顾问,他们都在阐述“双赢”的理念,提倡双赢(win-win)而不是输赢 (win-lose)的“价值观”,十分动听且具一定的说服力。其实从历史上看,很难找到长期双赢的例子。否则楚汉之爭,就不会有垓下悲歌的结局与大汉 400年江山的开创;杯酒释兵权、重庆谈判,哪一宗是双赢的?如果双赢可以解决问题的话,人类的历史,就不会战争多于和平了。对利益攸关方而言,妥协下的 所谓“双赢”,只能是一个心照不宣的权宜之计。
  小时候常听老一辈人说,“不做中,不做保,不做媒人三代好”。老一辈经常提起,中间人这事是绝对干不得的。所谓中间人就是说客,说客往往从弱势的一方着手,逼迫弱势的一方让步。
  天理昭昭,世界上任何事都是公平的。凡事有得有失,掩人耳目的双赢也只是暂时的“放下”,即所谓韬光养晦。一旦时机成熟,其中一方总会占尽优势。中国 历史上的“勾践复国”,就是很好的例子。北宋国策以金钱买和平,澶渊之盟后,宋辽双方的和平也只保持117年(1005年至1121年),北宋皇朝最终还 是亡于异族之手。
  平衡与双赢是一体两面。平衡犹如拔河,有之,只不过是短暂的表面现象。所谓双赢,即“趋利避害”——两害取其轻,两利取其重。尽可能在各取所需,同时 舍弃那些较为次要的欲望和索求,并引导形势向对自己有利的一方倾斜,其本身也是不平衡的。毕竟“形势比人强”,即使有虚幻般短暂的双赢,肯定也是一方多 赢,另一方少赢。如果双方的期望值差距过大,那就更不可能达到“双赢”了。
  世界上一切事物,不是胶着固定的,而是在不停地演变发展,并从量变到质变。因此,根本就不可能有永久的平衡与双赢这回事。济世匡时,能屈能伸,善于妥协(compromise)才是为人处事、治国安邦的最高境界。
作者是本地历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