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1日星期四

《家书抵万金—新加坡侨批文化展》座谈会




 https://www.sfcca.sg/node/635

 侨批是海外华人通过民间渠道及后来的金融邮政机构,寄给国内家眷的书信和汇款的合称,又称“银信”。这种风格独特的银信合一方式,填补了官方档案中 对基层史料记录的某些空白片段,是研究近百年海外华人社会史的珍贵文献。新加坡因其地理位置关系,及华侨华工对汇款和通信的需求,因此成为东南亚地区的侨 批中心。

侨批这种特殊的民间文献,在世界文明史上实属独一无二,近期已受高度重视。 2012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侨批档案”列入《世界记忆遗产亚太地区名录》。

此次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及泉州市档案馆从2012年9月13日至2013年1月27日举办为期四个月的《家书抵万金—新加坡侨批文化展》。配合这次展出,宗乡总会特于2012年9月15日(星期六)在国家图书馆5楼举行座谈会。

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将与公众分享新中两地的侨批文史,追溯早期南来新加坡华人的生活足迹、汇兑信局的运作方式、与侨批的传递线路等,窥视当年华人社会的历史图景,及基层人民的生活样相。欢迎公众踊跃报名参加。详情请洽宗乡总会63544078。




Facebook - 城市频道95.8
http://www.facebook.com/capital958




随笔南洋网 - 家书抵万金——新加坡侨批文化展 9月15日 侨批讲座
http://www.sgwritings.com/viewnews_47600.html



  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管理局与泉州市档案馆,9月15日联合主办《石叻坡记忆》系列之二:《家书抵万金——新加坡侨批文化展》座谈会。

  侨批是海外华人通过民间渠道及后来的金融邮政机构,寄给国内家眷的书信和汇款的合称,又称“银信”。这种风格独特的银信合一方式,填补了官方档案中对基层史料记录的某些空白,是研究近百年海外华人社会史的珍贵文献。

  新加坡因地理位置关係,及华侨华工对汇款和通信的需求,成为东南亚地区的侨批中心。侨批这种特殊的民间文献,在世界文明史上实属独一无二,近期受到高度重视。2012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侨批档案”列入《世界记忆遗产亚太地区名录》。

  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管理局及泉州市档案馆,将从2012年9月13日至2013年1月27日举办为期四个月的《家书抵万金—— 新加坡侨批文化展》。配合这项活动,宗乡总会特别于2012年9月15日(星期六)在国家图书馆5楼举办座谈会。届时四位来自海内外的学者将追溯早期南来 华人的生活足迹、汇兑信局的运作方式、与侨批的传递线路等,窥视当年华人社会的历史图景,及基层人民的生活样貌。

    讲题:《侨批•汇兑信局•民信业》
    主讲:柯木林  新加坡著名历史学者

    讲题:《新加坡潮人侨批局》
    主讲:李志贤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讲题:《闽南侨批及其记忆遗产价值》
    主讲:黄清海 泉州华侨历史学会常务理事

    讲题:《泉州市档案馆侨批档案收藏情况及“申遗”历程》
    主讲:叶芬蓉 泉州市档案馆副馆长

    日期:2012年9月15日(六)
    时间:9:30-11:30
    地点:新加坡国家图书馆5楼
    收费:10元(含茶点)

    报名方式:致电宗乡总会63544078,或上网www.sfcca.sg报名




《联合早报》- 侨批文化展翻开历史文化记忆 (2012-09-14)


 http://www.zaobao.com.sg/sp/sp120914_027.shtml


  学者很早就知道“侨批”的价值,那是研究移民史最珍贵、朴素而又真实的原始材料。著名汉学大师饶宗颐曾把侨批形容为“侨史敦煌”,足见其分量。
“批”看似陌生,其实就是闽南话或潮州话里的“书信”,“侨批”便是早期华侨与家乡的书信往来,包含了家书与汇款两部分,近年来已成为研究海外华人的家族史、社会史、金融史、邮政史和移民史的重要文献。
  由国家图书馆,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和中国泉州市综合档案馆联合主办的《家书抵万金——新加坡侨批文化展》,首次深入窥探这一历史文化记忆。
  总理公署部长兼环境及水源部和外交部第二部长傅海燕前天下午为展览主持开幕式。这项从昨天起开放给公众免费参观的展览,总共展出48件书信、文件与文物,追溯了早期新加坡华人与祖籍地的书信往来,还有民信局的运作方式。

展出侨批横跨三个年代
  这次展出的侨批横跨三个年代,从清朝到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当中最早的是一名叫李种德的新客托水客带回家乡的侨批。从展出的侨批,大家能了解早年从中国坐船南渡到新加坡的过程与所需时间、不同时期的汇率波动等。
  国家图书馆策展员李梅瑜说,统计显示,1847年时,新加坡有大约1000名水客,他们是帆船时代往来于中国和海外各地的小商贩。
  曾经撰写《新加坡侨汇与民信业研究(1945-1949)》的本地侨批研究者柯木林说,1945年至1948年是侨批黄金时期,新加坡当时有200多家民信局。
  他说,从1858年至1964年之间,新马两地的汇款,每年平均达1400万坡币。柯木林1970年做侨批研究时,新加坡还有55家民信局,他当时已预测民信局会在20年内完全消失。
对柯木林来说,侨批犹如“千面女郎”,可以从很多不同方面切入做研究。他和本地另一位侨批学者李志贤副教授于来临星期六将和泉州的两位侨批专家黄淸海和叶芬蓉,在国家图书馆举行公开座谈会,畅谈侨批的兴衰史。
  泉州华侨历史学会常务理事黄清海说,中国拥有最多侨批的是福建和广东,但不同地区的侨批来自不同地区,例如广东的潮汕与梅州地区,侨批主要来自东南亚,但是广东人的侨批则以北美洲为主。福建的侨批则来自菲律宾、新加坡、马拉西亚、印度尼西亚、缅甸、泰国和越南等地。
  泉州市档案局副局长黄跃进说,泉州市档案局已收藏3000多封侨批实物,电子扫描件3万零991件,建立起三万多条的侨批专题目录数据库,是福建收藏侨批档案最多的机构。
  今年5月,福建、广东两省联合申报的“侨批档案”,已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明年准备申请“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在讲座上,柯木林将主讲《侨批·汇兑信局·民信业》,李志贤谈《新加坡潮人侨批局》,泉州华侨历史学会常务理事黄清海将主讲《闽南侨批及其记忆遗产价值》,泉州市档案馆副馆长叶芬蓉则谈《泉州市档案馆侨批档案收藏情况及“申遗”历程》。
  讲座明天上午9时30分至11时30分在国家图书馆5楼举行,入场费10元(含茶点),公众可致电63544078或上网www.sfcca.sg报名。



《联合早报》- 新加坡曾经是“侨批”中转枢纽 (2012-09-24)

 http://www.zaobao.com.sg/sp/sp120924_008.shtml



  根据本地侨批学者柯木林和李志贤,当侨批还是侨民汇款与传达讯息的主要工具时,新加坡曾经扮演过“侨批”区域中转枢纽,把周边国家要寄回中国的侨批,集中到本地,再转寄出去。
  侨批成为研究移民史的重要原始文献后,这种“汇款兼家书”的特定历史产物成了档案馆,博物馆和收藏家竞相收藏对象。
  国家图书馆、新加坡宗乡总会和中国泉州市综合档案馆最近联办《家书抵万金-新加坡侨批文化展》和公开座谈会时,把两位著名侨批收藏家吸引到本地,他们是泰国商人许茂春和泉州收藏家与学者黄清海。
  有趣的是,两人都是从集邮开始,最后却走进“侨批”的收藏世界。
  今年76岁的许茂春从事的是房地产投资和动画电影制作。他在30年前爱上集邮,并从收集信封,闯入侨批的世界,至今收了近3万封,横跨年代从清朝至中国解放后。
  许茂春在侨批界最被人津津乐道的一件事,是三年前在上海以33万人民币(约6万6000新元)标下一封1949年12月、中国刚刚解放时从香港寄到潮州澄海的孤品,那是用了五枚邮资条代替邮票的信封。
  这位祖籍潮州的第二代泰国华人手中还有另外两枚分别以25万和24万人民币标来的昂贵信封,都是1949年5月从泰国寄到汕头的信封,当中一封是用金元邮资条和邮票混贴,另一封则是用银元邮资条和邮票混贴。
  许茂春手中年代最久远的批字,可追溯到1828年,那是能反映印尼当地侨批联络网的批字。手上的侨批多,正好可做学问,他在2008年出版了《东南亚华人与侨批》。
  在泉州收藏界被人称为“海哥”的黄清海,同样是从集邮开始,最后走入闽南侨批文化的学术研究,近年来更不遗余力参与推动闽南侨批申报“国家档案文献遗产”和“世界记忆遗产”的工作。
  黄清海最近来我国主讲《闽南侨批及其记忆遗产价值》时告诉本报,他是在20多年前开始集邮,之后转入收藏侨批,至今收了一万多封,收藏品的年代跨度从1896年至1990年,除了闽南地区的侨批,也收藏一些潮汕地区的侨批。
  他表示这些侨批都是从市场买来的,也有他到乡下村子里去收购的,从收藏家变成专家后,他已出版了两本书——《泉州侨批业史料》(1994年)和《闽南侨批史纪述》(1996年)。


东方早报 -  华人学者:新加坡曾是“侨批”中转枢纽
http://www.dfdaily.com/html/8757/2012/9/24/867527.shtml

   中新网9月24日电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根据新加坡本地侨批学者柯木林和李志贤表示,当侨批还是侨民汇款与传达讯息的主要工具时,新加坡曾经扮演过“侨批”区域中转枢纽,把周边国家要寄回中国的侨批,集中到新加坡本地,再转寄出去。

  侨批成为研究移民史的重要原始文献后,这种“汇款兼家书”的特定历史产物成了档案馆,博物馆和收藏家竞相收藏对象。

  国家图书馆、新加坡宗乡总会和中国泉州市综合档案馆最近联办《家书抵万金-新加坡侨批文化展》和公开座谈会时,把两位著名侨批收藏家吸引到新加坡,他们是泰国商人许茂春和泉州收藏家与学者黄清海。

  有趣的是,两人都是从集邮开始,最后却走进“侨批”的收藏世界。

  今年76岁的许茂春从事的是房地产投资和动画电影制作。他在30年前爱上集邮,并从收集信封,闯入侨批的世界,至今收了近3万封,横跨年代从清朝至中国解放后。

  许茂春在侨批界最被人津津乐道的一件事,是三年前在上海以33万人民币(约6万6000新元)标下一封1949年12月、中国刚刚解放时从香港寄到潮州澄海的孤品,那是用了五枚邮资条代替邮票的信封。

  这位祖籍潮州的第二代泰国华人手中还有另外两枚分别以25万和24万人民币标来的昂贵信封,都是1949年5月从泰国寄到汕头的信封,当中一封是用金元邮资条和邮票混贴,另一封则是用银元邮资条和邮票混贴。

  许茂春手中年代最久远的批字,可追溯到1828年,那是能反映印尼当地侨批联络网的批字。手上的侨批多,正好可做学问,他在2008年出版了《东南亚华人与侨批》。

  在泉州收藏界被人称为“海哥”的黄清海,同样是从集邮开始,最后走入闽南侨批文化的学术研究,近年来更不遗余力参与推动闽南侨批申报“国家档案文献遗产”和“世界记忆遗产”的工作。

  黄清海最近来新加坡主讲《闽南侨批及其记忆遗产价值》时告诉该报,他是在20多年前开始集邮,之后转入收藏侨批,至今收了一万多封,收藏品的年代跨度从1896年至1990年,除了闽南地区的侨批,也收藏一些潮汕地区的侨批。

  他表示这些侨批都是从市场买来的,也有他到乡下村子里去收购的,从收藏家变成专家后,他已出版了两本书——《泉州侨批业史料》(1994年)和《闽南侨批史纪述》(1996年)。(谢燕燕)


新加坡华人在线 - 《家书抵万金-新加坡侨批文化展》座谈会
http://www.cnonlinesg.com/read.php?tid-9635.html

 为追溯新加坡早期华侨生活事迹,宗乡总会和新加坡图书馆及泉州档案馆邀请本地及中国学者主讲《石叻坡记忆》系列活动之:《家书抵万金-新加坡侨批文化展》,天府会会员免费入场。
        时间:9月15日周六9:30AM
        地点:国家图书馆5楼
        欢迎大家踊跃报名参加,报名截止9月1日。



新加坡天津会 - 《石叻坡记忆》活动系列之二《家书抵万金—新加坡侨批文化展》 座谈会
http://www.tj-association.com/esite/tj-association/default1.aspx?lan=gb&catid=15765&contentid=22375


    为追溯新加坡早期华侨南来谋生到落地生根的事迹, 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将联合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及泉州市档案馆举办《石叻坡记忆》活动系列之二,《家书抵万金—新加坡侨批文化展》座谈会。

    活动谨定于2012年9月15日(星期六)早上9时30分至11时30分在国家图书馆 5  楼进行。

      座谈会邀请本地及中国学者主讲侨批的历史文化,借此提高国人的认识。





普邮网 - 转载《家书抵万金—新加坡侨批文化展》座谈会
http://www.puu.cn/thread-45331-1-1.html



侨批是海外华人通过民间渠道及后来的金融邮政机构,寄给国内家眷的书信和汇款的合称,又称“银信”。这种风格独特的银信合一方式,填补了官方档案中 对基层史料记录的某些空白片段,是研究近百年海外华人社会史的珍贵文献。新加坡因其地理位置关系,及华侨华工对汇款和通信的需求,因此成为东南亚地区的侨 批中心。

侨批这种特殊的民间文献,在世界文明史上实属独一无二,近期已受高度重视。 2012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侨批档案”列入《世界记忆遗产亚太地区名录》。

此次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及泉州市档案馆从2012年9月13日至2013年1月27日举办为期四个月的《家书抵万金—新加坡侨批文化展》。配合这次展出,宗乡总会特于2012年9月15日(星期六)在国家图书馆5楼举行座谈会。

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将与公众分享新中两地的侨批文史,追溯早期南来新加坡华人的生活足迹、汇兑信局的运作方式、与侨批的传递线路等,窥视当年华人社会的历史图景,及基层人民的生活样相。欢迎公众踊跃报名参加。详情请洽宗乡总会63544078。


《华汇》创刊号 - 感知世界记忆——新加坡侨批文化展




《源》 - 2012年第5期总99 - 家书抵万金 新加坡侨批文化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