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0日星期三

星期二特写 《星洲头家》



Facebook - 星期二特写 - 星洲头家
https://www.facebook.com/TuesdayReportCh8/app_128953167177144


《早报星期天》- 李慧玲:《星洲头家》 身处的社会 2013-11-03 

   本地电视节目的收视率下降原因各种各样,很难一以概之,
但是在国家要发展文化,凝聚新加坡自己的文化厚度时,
  配置资源制作体现文化内涵,同时引导观众提升的节目,应该值得认真对待。
  是再过两年新加坡庆祝50周年国庆的前奏,还是今年电视50周年的重点节目?无论是二者中的哪一项,对观众而言,好消息是新传媒用了几个月的时间、拉 队到马来西亚、潮汕地区、上海,拍摄了六集系列和新加坡历史有关的华语纪录片《星洲头家》,讲述林文庆、林义顺和余东璇三位不同方言群体的华人领袖代表的 故事。
  这个系列的纪录片,得到媒体发展局的资助。教育部兼通讯及新闻部政务部长沈颖在试映会上观看后提出两点:第一,这些历史纪录片值得每隔十年重拍,配合 不同时代不同观众接受传送内容的口味和手法,重新包装;第二,时间推移中,新的史料可能会出现,丰富历史人物和事件本身,使得每隔一段时间重访历史更为有 必要与有意义。
  为什么选择以搬演历史的方式呈现?拍摄过程中受到什么局限、如何有所突破与收获?等等等等,这些具体直接和纪录片内容有关的问题,制作团队必然有他们 可以说明及与观众分享的答案。但是从拍摄纪录片的精神、国家拨出资源支持来说,新传媒八频道时事节目组制作的《星洲头家》值得支持与嘉奖。再过一年多,新 加坡就要庆祝50周年国庆,在着眼50周年之前,先把历史镜头往后拉得远一些,往前推个数十年,是应有的历史眼光,因为历史本就一直不断地演进与发展,并 不是在1965年以后才发生的。第二,电视台本身对历史纪录片的重视,投放一定的资源,体现新加坡发展至今,重视文化和智识的需要和努力。近年来新加坡民 间社会开始深刻反思自身的历史,得到国家支持的电视台除了商业考量,如果不能带领思考的潮流,那至少应该顺应这个潮流,为观众制作有深度、更具隽永价值的 作品。
  沈颖谈话中的两点,反映掌握丰富资源的官方在这个课题上清新的观点。第一点重视的是内容传播的有效性问题,重视切合不同时代受众的口味,才能引起兴 趣,这当中应该包括了电视纪录片制作的创意,如何把历史故事说得生动,如何借助新的技术呈现不变的历史事实。第二点,反映了主政者重要的认识。意识到新发 掘的史料,尊重史料,确实是正视拍摄历史纪录片、普及这些历史知识时应有的基本概念。因为有了浮出的新资料,原来人们所熟知的故事需要重写,原来不知道的 史实得到补充,这更符合实事求是和培养思考型国民的精神,而不仅仅从为了教育与宣传某种意识去做。
  这些年在电视方面的讨论,除了观众对个别节目的评议之外,就是如何在技术层面上保持在前沿,高清不高清、是否能随选视讯、优化播放的系统等等。但是在 各种升级平台上播放的节目内容质量是否也跟着升级,得到的重视并不足够。本地电视节目的收视率下降原因各种各样,很难一以概之,但是在国家要发展文化,凝 聚新加坡自己的文化厚度时,配置资源制作体现文化内涵,同时引导观众提升的节目,应该值得认真对待。
  如何配置资源,需要的是掌握资源者正确的观念。回到《星洲头家》而言,制作团队所需要的,恐怕不只是拍摄的新技术、可以拉队到国外或历史现场拍摄而 已,也不会只是能够吸引观众、参与扮演历史人物的明星演员,或者具备文采深意的主题曲而已。这些元素都能为片子生色,但参考国外电视制作队伍的经验,像这 样的制作,应该需要相当的准备时间,从根本的资料收集工作做起。而资料收集是一个重要的专业,真正做得好的资料收集,需要一定的训练。我在香港工作的几 年,认识香港电台电视部当时在拍《杰出华人系列》的一位监制,之所以能够结识这位朋友,就是因为他们拍摄的系列包括了新加坡的建国总理李光耀,通过不同管 道收集人物的资料。他们阅读相关的书本、李先生的演讲,后来再得到他的同意下多次拍摄他的活动,同时也拍摄采访了和他有过特殊接触的一些人物。制作队伍从 一开始就把系列定位为浩大的工程,投入时间、人力、物力,最终为观众呈献深有价值的作品。他们的专业要求让我感觉到这类作品的生产,需要整个文化、技术的 供应配套支撑,而当局在配置有限的资源时,得要有清楚的观念和认识,才能够把资源配给在实处。
  试映会上我们只看了《星洲头家》其中的一些片段。无独有偶,其中林文庆和林义顺,都突出新加坡人可能日常使用却不一定有联想、以先驱人物命名的地铁 站。事实上,余东璇的名字也不是新加坡人陌生的街道名。为新加坡人的日常生活置入历史情境,不是一种发出巨响、建造万丈高楼的气势,它其实就是涓涓细流, 为新加坡人对自己的土地的认识增加积累——积累知识,也积累感情。这样的工程没有做或做不好,肉眼看不见,就不会看到有任何缺失。但在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 方面,日久就能够感觉得出有什么匮乏的。而怎么做,并且是怎么做好,确是需要很大的功夫。《星洲头家》只是一个例子,先贤的题材过去也拍过不止一次,但是 怎样在社会富裕、思想进步中体现我们的文化作品的提升,这些一个一个的例子,集合起来就反映新加坡的人文思考水平了。该要投入,有资源可投入,作为一个普 通的公民,我希望我们也已经来到一个愿意投入,并且能够投入得好的阶段。
  (作者是本报执行副总编辑




联合早报 - 《星洲头家》幕后酸甜苦辣 (2013-11-09)








随笔南洋网 - 新传媒中文时事节目 星期二特写 新系列《星洲头家》
http://www.sgwritings.com/viewnews_51058.html 

新传媒中文时事节目《星期二特写》新系列,下周起(11月12日)推出大制作《星洲头家》
  头家是福建、潮州方言对老板的称谓,在新加坡华人社会里,一个人能当上头家是了不起的事。一百年前的新加坡还是个英属海峡殖民地,商贸活动蓬勃,造就了不少华人头家的冒起。他们的名字,后来变成新加坡的街道或地方名称,如余东旋街、文庆路、义顺村……
  《星期二特写》的这个系列,将带你走入时光隧道,重新认识这些地名的主角。
  余东璇、林文庆、林义顺三人代表了广东、福建、潮州方言社群的本土头家。他们的发迹,具有特殊的星洲味道。他们不只是商人,除了经商有方,他们也关心社群,热心社会改革和公益,表现出超前的思维。
  配合新传媒集团庆祝电视50年以及8频道戏剧建国三部曲《信约》的推出,中文时事组《星期二特写》推出这套六集人文记录片,讲述新加坡战前华人商界领袖的发迹故事。
  通过史实与戏剧搬演的融合、后人与学者的述说,我们希望他们的故事更靠近现在。除了新加坡,制作组也到马来西亚、中国福建、潮汕、上海实地拍摄,寻找这三位头家各自留下的足迹。
  制作组还邀请了我国才子梁文福创作主题曲、“新谣之父”张泛主唱,通过别具一格的词曲唱风,给这套纪录片留下富有情感、触动人心的诗文韵律。

  各集简介及播出时间如下:



第一集:林文庆(上) 
播出日期:2013年11月12日   晚上10点30分8 频道


1869年出生在一个海峡华人家庭,林文庆十八岁获颁英女皇奖学金到英国学医。回国后,医术高超、具备多种语言沟通能力的他,很快就成为名医。

林文庆也具有商业头脑,不仅成功培植橡胶致富,还创立几家银行。

不过,他更有兴趣的是推动社会改革,除了以立法议员的身份为人民请命,还办报、办杂志、发起剪辫子运动,鼓励当时的华人铲除迷信。

他坚信教育的重要,在自己家里开办华文班、创办新加坡女子学校,为我国双语教育和女子教育奠定基础。

第二集:林文庆(下)
播出日期:2013年11月19日   晚上10点30分8 频道

    
带着“教育救国”的理念,林文庆放下如日中天的事业,到中国福建出任厦门大学校长。在他掌校的16年内,厦大奠定了“南方之强”的根基,而林文庆还倾家兴学,替厦大解决财务困境。然而,新思潮崛起,让尊孔崇儒的他,成了不受欢迎的人物。

从厦门抱憾归国后几年,太平洋战争爆发,72岁的林文庆被迫出任日本傀儡组织“华侨协会”的首脑,替日军筹钱打仗。和平后,林文庆郁郁寡欢、深居简出,在1957年元旦走完传奇的一生。

编导:魏健汉


第三集:余东旋(上)
播出日期:2013年11月26日 晚上10点30分8 频道


余东旋在槟城出生,5岁被父亲送回广东佛山老家接受私塾教育, 10多岁时遭遇家变,父亲亡故,身为独子的他回返马来亚,年纪轻轻就得接管父亲留下的锡矿和中药生意。

他历经困难发现锡矿,凭着同英国殖民地政府和马来苏丹的良好关系,成功获得开采锡矿的执照,不到30岁成为霹雳州的大头家,聘请的华人矿工过万。

当时,矿工大多染上吸鸦片恶习,余东旋眼见他们受害,也加入反鸦片运动,遭到殖民地政府审问,差点被驱逐出境。

精通英文的他,一度是马来亚联邦立法议会的非官方议员,为华社争取利益。

第四集:余东旋(下)
播出日期:2013年12月3日   晚上10点30分

余东旋在33岁那年,因为堂弟参与孙中山的革命运动, 被迫放弃马来亚庞大的锡矿生意,南下新加坡另创事业。

他在牛车水开设余仁生中药店,售卖药材、提供汇兑服务,在讲广东话的社群里建立了商誉。

从小热爱粤剧的余东旋,还在牛车水兴建独具一格的天演大舞台、南天大酒店。

拥有11个妻子、24个孩子,住在皇宫般的豪宅,享受富贵人生之余,他也资助教育。

余东旋最后十年在香港度过,享年64岁,留下半个世纪才数得完的财产。

编导:陈桂珍

第五集: 林义顺 (上)
播出日期:2013年12月10日晚上10点30分


林义顺在新加坡美芝路出生,四岁丧母八岁丧父,由外婆陈宝娘(晚晴园主人张永福的母亲)带大。他先读两年中文私塾,再到英校读书,精通双语。

26岁左右,林义顺在实里达河一带买地从事种植业,不到10年,成为黄梨和橡胶大王。他鼓励员工在园丘安家形成义顺村,并在村内建学校,招收不同方言社群学生,并捐款创办新加坡第一所华文中学。

担任中华总商会会长期间,他作出不少建树改革,包括统一华商会计系统、调解遗产纠纷。义安公司改组成为信托公司、潮州八邑会馆的成立,跟林义顺的带头也有一定关系。

第六集: 林义顺 (下)
播出日期:2013年12月17日晚上10点30分

林义顺经商之余,甘冒风险,出钱出力支持孙中山推翻满清王朝的革命事业,多次到潮汕奔走,一直到辛亥革命成功为止。他接受孙中山颁予的旌义状,却谢绝当官的邀请,选择留在新加坡发展种植业。

林义顺的一生,在上海划下句点。因健康问题在上海养病,最终离世,死后中国国民党政府给予他公祭国葬的礼遇,并下令葬在中山陵附近。然而,他的墓地至今不知所踪,在新加坡的牌位也不知去向。





灵魂的语言 - 韩山元 - 我看《星洲头家》
http://www.sgwritings.com/1436/viewspace_51099.html



新传媒中文时事组制作的历史人物特写《星洲头家》,在本月12日(星期二)播映。我在此前看过这部电视片,觉得那是一部制作严谨、考证认真的片子,让我们从三个历史人物传奇性的一生,认识新加坡百年前的社会面貌与风土人情。
   试问一问普通的新加坡人:你知道林文庆吗?回答可能是:哦,不就是一条路和一个地铁站的名吗?再问余东璇,也许人们想到的是牛车水一条大路。再问义顺是 谁?回答可能是:不就是义顺新镇和义顺地铁站吗?很多人不懂得这些历史人物,这不能怪一般民众,只能怪我们的学校长期不重视历史学习,制造了大量的“史 盲”。
  现在,由新传媒推出的《星洲头家》,是帮助人们克服“史盲”,这项“扫盲”工作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才能见效。希望新传媒再接再厉,介绍更多先贤,而且不仅限于华族先贤,马来族、印度族以及亚欧混血的先驱人物,都应该在我们的人物特写片与纪录片中占一个位置。
   华人传统价值观追求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星洲头家》介绍的三位先贤功德都有,只是贡献大小有差别,而立言则是林文庆远胜林义顺和余东璇。如 果“立德”是指树立道德风范,“立功”是指对社会人群的贡献,那么,三位先贤都是有功于社会人群的,至于道德风范,比较少争议的是林义顺,他是领导开发三 巴旺区的大功臣,又是孙中山在南洋干革命的重要追随者。林文庆大半生业绩辉煌,是影响新加坡与马来亚社会的商人、种植家、银行家,也是教育家与文化运动的 推手。遗憾的是他晚年在日本占领军的枪尖威胁下,当了日本人傀儡组织华侨协会会长。尽管他不是心甘情愿为日本占领军当犬马,也不是死心塌地当汉奸,但毕竟 是做了一些让日本占领军满意的事情,在他的一生中,这段经历无论如何说不上光彩。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先驱人物未必个个皆圣贤,总会犯一些错 误,或待人接物与私生活方面有些瑕疵,是不是要遵照传统“为尊者讳“呢?这是摆在历史纪录片与人物特写片制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我认为,以史实为尊才是最 重要的,“为尊者讳”就是不尊重历史。《星洲头家》没有“为尊者讳”,而是讲了林文庆晚年“落水”,当了日本人傀儡组织的首脑的事实,这是实事求是的做 法。
  这部片子不回避方言,有些对白用的是方言,那是为了反映历史人物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以此增强真实感,那当然不是要提倡与推广方言,而是 为了尊重历史。过去在推广华语运动期间,有人把方言视为洪水猛兽,将“多讲华语,少说方言”推行极端,变成“禁说方言”,现在,算是给方言“松绑”。
  《星洲头家》是个好的开始,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希望接下来新传媒以浓墨重彩介绍胡文虎、陈嘉庚、李光前、陈六使等先贤的生平事迹。新传媒中文时事组,加油!




XinMsn - 星期二特写《星洲头家》林义顺 - 上集
http://video.xin.msn.com/watch/video/episode-5/2egvslm8s


XinMsn - 星期二特写《星洲头家》林义顺 - 下集
http://video.xin.msn.com/watch/video/episode-6-last-episode/2eg32ftba





早安您好 - 《星洲头家》 2013-12-10







《联合早报》- 林义顺与月眠路 (2017-09-08)

http://www.zaobao.com.sg/forum/views/talk/story20170908-793584

  位于加东的Goodman Road有一个非常别致、富有诗意的中文名,叫“月眠路”,是不是因为这里有中正中学总校,所以受到缪斯女神的眷顾?
  只知道中正中学曾有许多名师,也出了许多杰出、甚至影响颇巨的文化人和政治人物,却不知道“月眠路”中英文路名的由来。当年送孩子入学的路上,看沿途精致的建筑、仰观竹林楼,突发奇想,Goodman Road是否因为这里是人文荟萃的好人之路?
  翻查历史,新加坡早年曾先后有两位叫Goodman的殖民地官员:Arthur Mitchell Goodman和Gerald Aubrey Goodman,但关于他们的可靠资料却很少。寻寻复寻寻,在端蒙学校早年的文献里,意外发现其中一位Goodman的线索。原来他和中正中学创校功臣之一的林义顺先贤有一段因缘,在20世纪调解了和义安公司有关的一场纠纷。
  事缘佘有进在1830年召集潮州人代表,协商捐资筹组义安公司。他是19世纪本地华人社会的重要领袖,登高一呼,在1845年创建了义安公司。它是新加坡第一个照顾潮州人福祉的组织,大量产业的管理权却一直掌控在佘家手中。1927年,以林义顺为首的一批潮州人认为,公产必须交给潮州人公推有声望的侨领来共同管理,所以要求佘家第三代交出产业管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