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6日星期五

与时俱进三十年 —— 纪念宗乡总会成立30周年而作


《源》117期 - 与时俱进三十年 —— 纪念宗乡总会成立30周年而作







原文:

与时俱进三十年
-- 纪念宗乡总会成立30周年而作
• 柯木林

  三十年了!三十这个数字似乎特别容易勾起人们的感触!岳飞的名句“三十功名尘与土”,脍炙人口;孙中山的日本友人宫崎寅臧(宫崎滔天)的回忆录《三十三年之落花梦》,还有毛泽东的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都是与三十有关。
   当然最出名的还是孔子的 “三十而立”。对个人而言,三十确是而立之年,是人生一个重要的转捩点。但就团体而言,尤其像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 Singapore Federation of Chinese Clan  Associations  简称宗乡总会)这样的组织,过去三十年可说是一个与时并进的三十年。
  宗乡总会在1985年12月9日获准注册 ,  一个月后的1986年1月27日正式举行成立典礼。从当时的历史背景看,宗乡总会的成立是符合时代的要求。因为华人会馆在经历了一百多的风雨历程后,到了 1960年代,即新加坡共和国建国之时,基本上完成了历史任务,并且多数会馆也已沈寂一段时期。

历史传承
  然 而,宗乡总会成立后,再度激活这批百年老店的积极性,所有的会馆都动了起来。过去一个世纪以来华人会馆所扮演的传统角色,如团结乡亲、排难解纷等,到了 20世纪80年代,已转型为推广中华文化,保存华人传统习俗的堡垒。如何协助新移民融入本地社会,与其他各族同胞和谐共处,成了华人会馆新的历史使命。
   创始之初,宗乡总会的管理层主要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中央理事会,这是七大发起会馆组成的领导层;另一是工作委员会。工作委员会分为四组 : 行政组、出版组、文化组和学术 组, 负责向中央理事会提呈活动建议。这种安排似乎继承了当年陈嘉庚改组新加坡福建会馆后的组织框架。
   1929年3月,陈嘉庚以中国移民的身份,出任新加坡福建会馆会长,着手改组福建会馆。改组后的福建会馆,领导层由35名执行委员与五名监察委员组成。在 35名执行委员会中,五名为常务委员;执行委员会下设总务、教育、经济、建设和慈善五科。1980年代创建的宗乡总会领导层,似乎有当年改组后的福建会馆 影子。
  早年的福建方言群是新加坡华族社会中最强大的集团, 他们的领袖也就自然成为华族领导层的主要人物。这种现象延继至今,百年不变。首任宗乡总会会长黄祖耀同时也是新加坡福建会馆会长;而继任的蔡天宝就是从黄 祖耀手中接过宗乡总会会长及福建会馆会长的任务。从某种意义上说, 此次领导层顺利完成交接工作,  正是继承先辈的传统 ! 宗乡会馆组织在这里有其历史传承。
  以福建帮为首的新加坡华人社会,有一个优良的传统,就是在领导层的继承人上没有留下夺权斗争的现象。在新加 坡华人史上,福建帮之所以能取得超帮领导权,不是没有原因的。这种表现一直延续到1930年代陈嘉庚领导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南侨总会),达到了 高峰。及至1950年代,陈六使创办全东南亚唯一一所高等学府南洋大学,又是一个高峰。换言之,从19世纪开始的往后100年期间,福建帮对新加坡华人社 会的影响,举足轻重 。

与时俱进
  这样的影响力及至1986年宗乡总会的成立,依然如故。宗乡总会的成立,是新 加坡华人史上的大事。 宗乡总会成立的意义,在于抢救华人意识和维护中华文化的传承,其工作目标也非常明确,即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统筹统办,推出一些其他会馆所难以办到的大 型活动。这个组织在运作了四分之一世纪后, 其领导层也有了变动。2010年10月,服务了25年的黄祖耀,把宗乡总会会长的重担顺利地移交给新的会长蔡天宝。 蔡天宝出任宗乡总会会长后,成为华社顶尖人物。
  蔡天宝对会馆的工作,有其一套的管理理念。他认为每一届理事,都应该为会馆未来五年或十年的发展,制定一套具体计划;会馆理事不能只是“挂个名”,必须和企业一样,设定表现指标(KPI)。
   “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凡事不进则退,会馆也一样。虽然说担任会馆领导人是属于义务性质,但理事们必须不断自我鞭笞,也得为更换新血做好准备”。一言以蔽 之,“社团应该与时并进,寻求突破”。所以现代会馆首先必须要有好的管理机制,特别是效率高的秘书处,其次是要能引进好的人才,会务才能往前发展。(参阅 《早报星期天》,2010年8月1日)。
  就是在这种理念驱使下,2010年10月以后的宗乡总会,予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出台了许多与时俱进的创举,列表说明如下:
 

 日期
事项
说明
2011年中旬
5-9月间)

设立“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奖学金”
·      为培养双语双文化人才
·      每年资助5名学生前往中国顶尖大学攻读本科学位
·      目前共资助21位学生
装修宗乡总会大厦
·       装修办公室、会议室、二楼会议厅、大厦外观。原大厦内部露天部分,改建成封闭的天井,并设计成历史走廊
·       大厦外墙装饰有由中国海外交流协会捐赠的九龙壁
设立“年度杰出会馆奖”
·      鼓励宗乡团体举办更多有意义的活动,为弘扬华族文化及促进社会和谐做出贡献
2011/2012
修改章程
·       20114月成立修改章程委员会;9月会员大会通过修改章程决议;次年1月获社团注册局批准
·       理事会从原本15人扩充至最多31
·       理事会任期从2年增至3
·       可以接受准会员
20116
李显龙总理应允担任宗乡总会赞助人
·       成立25年来的首位赞助人
20119
正式推出“新跃大学--宗乡总会学士课程资助金”
·       目的是鼓励终身学习以及培育更多双语双文化人才,让想追求大学学士学位的宗乡总会会馆会员,得以实现梦想
·       每年提供5名额给宗乡总会及属下团体的会员和职员申请
20121
倡议设立“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
·      2016年底完工
2012年开始
《源》杂志
·       从季刊改为双月刊
20126月上线
革新宗乡网平台
20129
《华汇》杂志
扩充执行委员会
·       98日正式创刊
·       季刊以促进融合为旨
·       为更全面推展会务,执委会从原本的5委员会增至6
·       新增的产业委员会,专门负责现有会所及筹划中的“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的建设工作
20149
“宗乡汇典”综合数码移动平台
·      以科技保留会馆文化资产
其它
活动量
·       从每年逾10项活动增至现今的每年30-50项活动
办公室制度
·       办公室职员从10人增至17
·       主要分为三个部门
会员人数
·       2010年近200间会馆会员增至现今的220 ,即: 215间宗乡团体以及5间准会员
资料来源: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秘书处,2015年6月26日


  上表 主要说明了在前任会长黄祖耀的基础上,宗乡总会重新出发,装修扩展会所,提高员工素质,办公室专业化,利用专业管理系统,重组内部行政工作。2013年提 议创建的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是一个新的里程碑,华族文化中心在2016年底完工后,宗乡总会又从另一个更高的起点出发。
  目前宗乡总会共有六 个委员会,即:会员事务委员会、社会事务委员会、文化委员会、学术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及产业委员会。各委员会成员介于10到13人之间。以学术委员会而 言,共有11位,其中亦有新移民参与。这是配合政府的融合政策。新移民要融入本地的主流社会,其中一个捷径就是参与宗乡会馆的活动。
  过去数年 来,宗乡总会十分关心新移民的融入问题,并推出了许多重要项目, 邀请新移民组织参加。如“会馆走透透”活动、“新移民融入”、“新移民与新加坡社会”系列讲座、“认识新加坡知识竞赛”等等,目的是让新移民更深入了解新 加坡的社会。除了喉舌刊物 《源》杂志(双月刊)外,宗乡总会还特别为新移民办了一份《华汇》杂志,定期出版。

我与总会
   我是在1985年9月 宗乡总会还在筹备委员会的阶段时就加入了。作为首任学术主任,从1986年至1995连任10年之久。1995年后由于海外工作关系,一度离开宗乡总会。 2010年,再度重掌学术委员会,此间前后30 年,基本见证了宗乡总会从诞生至“而立之年” 的历史历程。2011年1月,当宗乡总会纪念成立25周年之际,我撰文〈“一万年来谁著史”— 重返宗乡总会绪言〉,发表在《总会二十五年》特刊,表述了个人参与宗乡总会的感想。
  必须感谢蔡锦松,是他把我引进宗乡总会的。锦松是当年宗乡 总会的首任秘书长,也是我中学时期的学长。由于他知道我个人的爱好,因此在宗乡总会创始之初的五组工作委员会中,要我负责学术组。学术组主要的任务是普 及、推广与提高新加坡华人历史研究。我个人领导学术组负责这项工作,前后有15年之久。
  总结过去30年,学术组的主要任务,可以分作两大阶 段:前15年,主要是推广、普及、保存及整理华族历史文化的工作。自从2010年重掌学术委员会之后,更有系统的在以往的基础上,重新出发,以新加坡华人 历史文化为主轴,自2011年4月至今,共举行的国际研讨会与系列专题讲座,有:“闽帮人物与闽商精神” 国际研讨会 (2011年4月)、“新加坡侨批文化展”(2012年9月)、《三州府论坛 》之 “百年盘点:峇峇人物与文化”(2013年9月)及《关公文化》 座谈会 (2014年8月)。 此外,还有个别的讲座如《从历史文化角度谈华经商》 (2011年6月)等。
  比较受欢迎的专题讲座就是《石叻 坡记忆》系列讲座 。至今已举办了“新加坡四大历史名楼” (2012年4月)、“家书抵万金”(2012年9月)、“新加坡历史悬案”(2013年5月)、 “星洲四才子”(2014年5月)。这系列讲座的特色是雅俗共赏,几乎场场爆满。今年10月,我们会举办《名人与庙宇》座谈会,旨在带领公众探索新华历史 名人和庙宇宗祠的情结,领略南洋的庙宇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宗乡总会每个历史阶段的标志性活动中,我都参与其事。比如,拍摄首部新加坡 华族历史记录片《抚今追昔》(1987年6月);出版《新加坡华人会馆沿革史》图片集(1986年3月)、主编《总会三年》纪念刊 (1989年1月)、编撰《新华历史人物列传》(1995年11月)、创设“光阴的故事--历史走廊”(2013年9月),同时配合历史走廊的展览编印 《图说石叻坡》 (2014年2月)。
  《新加坡华人通史》是纪念宗乡总会成立30周年,暨庆祝新加坡共和国建国50年的献礼,将于2015年 11月9日正式发布。这部历史巨著由我担任主编,其内容涵盖了14世纪迄今新加坡近700年的历史,筹备工作耗时三年多,动员了新、马、中、港、澳 (洲)37位历史学者共同编撰。作为第一部以华文书写的新加坡华人通史,这本史籍对新加坡华人社会的历史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可以让读者从全方位、多角度 了解新加坡华人的历史与发展概况。为了更有效地推广,宗乡总会也计划出版英文版。
  学术委员会这些年的研究工作,为文史学者与大众提供了分享与交流的平台,并得到学界的肯定,厦门大学更把宗乡总会视为学术研究的合作伙伴。

展望未来
  宗乡总会自成立以来一直肩负着带动华人社会、推展华族文化事业、发扬华族传统的使命 。 主办或资助有关教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活动,提高公众对华族语文、文化和传统的认识,更是宗乡总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1992年宗乡总会与中华总商会联合创立“华社自助理事会 ”,培养和发展华族社群的潜能;1993年成立“华文课外读物理事会”向学生推荐可读性高的华文读物;1995年创设的华裔馆, 作为海外华人研究中心。2004年,再度与中华总商会合作,联合设立“中华语言文化基金”,推动和支持本地华文与中华文化的学习。2011年,设立“新加 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奖学金”,培养双文化优秀人才。而作为华人宗乡会馆的最高领导机构,2012年更设立“年度杰出会馆奖”,获得众多会馆的热烈回响。这 些都是宗乡总会可圈可点的业绩。
  “春到河畔”更是宗乡总会的招牌活动,这项大型活动每年春节必定举行。“春到河畔”活动项目类似中国的庙会, 以此保留华人的春节传统。每年出席这项活动的人数当在100万以上。作为新加坡全国人民春节期间的好去处,“春到河畔”也是春节期间新加坡的一道特色的人 文景观。
  吸引年轻一代是现今各会馆的主要挑战,也是宗乡总会关注的问题。为了拉近与青年人的距离,宗乡总会举办了“宗乡会馆青年达人 Show”,同时联合全国青年理事会举办“青年领袖集思营” 、“新加坡华语演讲公开赛” 、大型电视节目“华文智多星”等。此外,还推出“宗乡汇典”综合数码移动平台。这个手机及平板电脑的应用程序,能让用户下载会馆刊物、浏览和报名参加会馆 活动,以及接收最新资讯与消息,加强会员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以科技保存文献。
  为了更进一步吸引年轻人,2015年2月,由义安理工学院学生的 毕业专题作业,“时光老店企划” (Project Old Jewels)网站也获得宗乡合总会的支持。这个融合访问视频与资讯的双语网站,以多媒体方式向年轻一代介绍本地消失中的传统技艺,如灯笼制作、刺绣、宋 谷帽与舞蛇,学生们可免费下载手机游戏应用软件,从游戏中了解富有新加坡特色的文化遗产。宗乡总会将推广这个平台,并计划为它增添更多内容。
   目前宗乡总会所作的工作,为海外华族文化的保存与宏扬,提供了一个框架模式,足以为其他团体效仿。从这意义上说,宗乡总会的影响,何止限于新加坡!  今年2015年是宗乡总会“而立之年”。自兹而后,宗乡总会将一如旣往,继续推出一系列有关华族历史与文化的活动,为普及与弘扬华族历史文化作出贡献。
                                                 
(作者是本地历史学者)
完稿23-08-2015 @ 12:48/21:10

原载《源》双月刊  ( 新加坡 :宗乡会馆联合总会, 2015年10月),  页8-11




 Straits Times - Chinese clan body gets more new immigrant leaders (2015-10-9)



Straits Times - Work to strengthen social fabric, PM urges clan elders (2015-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