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5日星期六

英文版的《与妻诀别书》

《联合早报》- 柯木林:英文版的《与妻诀别书》 (2016-06-25)



http://www.zaobao.com.sg/forum/views/opinion/story20160625-633381#prettyPhoto

  《与妻诀别书》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1887年-1911年)在1911年黄花岗起义的三天前,即4月24日晚写给其妻子陈意映 的诀别信。此信感人肺腑,读之令人心酸。林觉民的《与妻诀别书》大家都很熟悉,这是《中华文选》中的一篇课文,当年的中学生必读。
  无独有偶,30年后的1942年,在南洋一隅的新加坡,抗日英雄林谋盛(1909年-1944年)也写了一封义重情长的英文家书给他的妻子颜珠娘,告以妻子其当下情况,并表示准备为国牺牲的决心,可视为本地版的《与妻诀别书》。
  近日,林谋盛的三子林怀玉医生(Dr. Lim Whye Geok)把这封家书信影印本送给我。细读后,对林谋盛那种临危受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伟大精神,甚为折服。在林怀玉医生的许可及协助下,特撰此短文介绍这封家书。
  林谋盛祖籍福建省南安县(今福建省南安市美林镇满山红村),他是新加坡凤山寺承建人林路的第11个孩子,但却是家里的第一个儿子。1925年,16岁的林谋盛来到新加坡,在莱佛士书院读书,继而前往香港大学深造,修读商科。
   在香港学习两年后,1929年父亲逝世,林谋盛没有完成香港大学学位,就返回新加坡处理后事并承继父业。经过数年经营,拥有地产、福安公司、砖厂等企 业。除商业活动外,还参与社会活动,曾任新加坡建筑公会会长、新加坡福建会馆教育科主任、新加坡中华总商会董事等职务,是当时新加坡华人社会年轻的领袖人 物。然而,使林谋盛青史留名的,却是他的抗日事业。
  作为136部队负责人的林谋盛,其主要任务是在马来半岛和新加坡建立间谍网,在代号“盖世 大务”(Operation Gustavus)的行动中,为盟军收集日军情报。然而行动失败,林谋盛被捕,1944年6月29日在马来亚吡叻州近打县(Kinta District, Perak)的华都牙惹(Batu Gajah)监狱,被日军严刑拷问牺牲,年仅35岁。位于海滨公园的林谋盛纪念碑就是纪念他的。他的墓园在麦里芝蓄水池畔,碑刻“陆军少将林烈士谋盛之 墓”,供人凭吊。今年6月29日是他牺性72周年,谨以此文纪念林谋盛烈士。
  1942年2月15日,日军攻陷新加坡。此前三天,1942年2 月12日上午,林谋盛匆匆离开新加坡。他先到哥伦坡,然后前往中国。1942年4月12日抵达抗战陪都重庆,足足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在此期间,他写了一封 信给妻子。根据林怀玉医生口述,这封信辗转至1943年11月才收到。
  这封信共有4页纸,凡959个字,全部以英文书写,没有署期,也没有签名。从内容上看,相信是写于抵达重庆的时间。因为字体潦草,不易阅读,我特地雇人将整封信打印好,并把打印稿送林怀玉医生一份作纪念。家书语气凝重,铁血情长,十分感人。
  家书交待了他虽然离开了家庭。但对于妻儿的怀念,时刻存在心中。“当我在那个难忘的二月早晨离开你的时候,原以为这只是短暂的别离。我原本计划在苏门答腊某处先找个棲身之处,等候安全时日再回来。我作梦也没想到,这一别竟成永诀!”(家书页1 )。
  逃离新加坡后,林谋盛一度想把妻儿接到厦门避难,但无奈当时厦门已被日军攻占,所以这个计划没有实现。“当时新加坡与厦门、香港之间已没有轮船通行,对我而言简直是晴天霹雳。我永远无法原谅自己竟然抛下你不顾!”(家书页1)
   林谋盛抵达重庆后,就接受一个秘密使命,负责一项极其危险的工作,这就是上文述及的“盖世大务”行动。“我明知道这是一项危险任务,但一旦接受就必须勇 往直前。我的责任与自尊绝不允许我却步。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民为他们的祖国牺牲,如果中国要屹立于其他国家之林,她的人民必须作出牺牲”(家书页3)。 “自1937年以来,我试图以个人棉力,为抗战事业作出贡献,这项任务正好可以继续我的报国志愿”(家书页2)。
  “然而,我唯一的顾虑是对你及子女们的责任。我把这责任全部付托予你,是一件痛苦的事!我希望你把子女抚养成人,我相信你一定可以做到,而且可以做得好。如果上苍有灵,一定会庇佑你们的。我岂能怀疑没有神灵的存在?”(家书页3)。
   信中也交待了一些家庭琐事。譬如:有关福安公司、联合砖厂(Lian Hup Quang)的股份问题,可以问Loh Boh Tan(刘牲丹, 他的商业伙伴)。“屋契在Lim Chuan Ho(林泉和,律师)那里;大华银行还有些存款,我也汇了5000元(庐布)到印度给你但却尚未领取,这笔款项得退回。如有问题,可找Piah Tng(即Ong Piah Teng ,王丙丁,大华银行首任总经理)帮忙”(家书页 3-4)。
  信中提及的几位人物:刘牲丹(1902年 -1983年)、林泉和(1904年-1968年)、王丙丁(1892年-1957年)都是新加坡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他们的事迹可参阅柯木林主编的《新华 历史人物列传》(1995年11月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出版)。由于本文字数有限,就不复赘述。林谋盛之所以把款项汇到印度,仍因当时新加坡已沦陷,汇 路断绝之故。
  家书结尾尤为感人(页4),体现了烈士的高尚人格:“望汝勿为余悲,且当以余之为国牺牲而引以为荣,并抚养儿辈长成。当告儿辈以 余之所遇,指导彼等善继余志,勿隳家声。最切要者,儿辈学业应中英并重。余曾计划彼等将来之学业,拟在国内大学毕业之后,然后使之出洋留学。呜呼!此种梦 想,在余生前已无由实现矣,然余信汝必能为彼辈处理完善也”。
  林谋盛十分重视子女教育,他希望妻子把子女抚养成人,在中国受教育至大学毕业后才“出洋留学”,如此方可“中英并重”。
  林谋盛于1929年结婚,有四男四女,其中二女早逝。长子林良玉(1932年-2003年)是新加坡公园与地铁系统规划与建设的主要负责人,曾任新加坡公园与康乐署署长、首席规划师、新加坡地铁局首任局长。
  林谋盛为支援抗日作战,捍卫新马社会献出生命。今天,当我们的教育政策正注重人文科学之际,这封家书可以用作学校教材,让新加坡的学生从感性上认识林谋盛。如果中国近代史有林觉民,新加坡历史真正的英雄便是林谋盛,他的事迹与精神值得表扬,一代代传承下去。

作者是本地历史学者




修订本                       
英文版的《与妻诀别书》
• 柯木林

 
  《与妻诀别书》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1887年-1911年)在1911年黄花岗起义的三天前,即4月24日晚写给其妻子陈意映的诀别信。此信感人肺腑,读之令人心酸。林觉民的《与妻诀别书》大家都很熟悉,这是《中华文选》中的一篇课文,当年的中学生必读。
  无独有偶,30年后的1942年,在南洋一隅的新加坡,抗日英雄林谋盛(1909年-1944年)也写了一封义重情长的英文家书给他的妻子颜珠娘,告以妻子其当下情况,并表示准备为国牺牲的决心,可视为本地版的《与妻诀别书》。
  近日,林谋盛的三子林怀玉医生(Dr. Lim Whye Geok)把这封家书信影印本送给我。细读后,对林谋盛那种临危受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伟大精神,甚为折服。在林怀玉医生的许可及协助下,特撰此短文介绍这封家书。
  林谋盛祖籍福建省南安县(今福建省南安市美林镇满山红村),他是新加坡凤山寺承建人林路的第11个孩子,但却是家里的第一个儿子。1925年,16岁的林谋盛来到新加坡,在莱佛士书院读书,继而前往香港大学深造,修读商科。
  在香港学习两年后,1929年父亲逝世,林谋盛没有完成香港大学学位,就返回新加坡处理后事并承继父业。经过数年经营,拥有地产、福安公司、砖厂等企业。除商业活动外,还参与社会活动,曾任新加坡建筑公会会长、新加坡福建会馆教育科主任、新加坡中华总商会董事等职务,是当时新加坡华人社会年轻的领袖人物。然而,使林谋盛青史留名的,却是他的抗日事业。
  作为136部队负责人的林谋盛,其主要任务是在马来半岛和新加坡建立间谍网,在代号“盖世大务”(Operation Gustavus)的行动中,为盟军收集日军情报。然而行动失败,林谋盛被捕,1944年6月29日在马来亚吡叻州近打县(Kinta District, Perak)的华都牙惹(Batu Gajah)监狱,被日军严刑拷问牺牲,年仅35岁。位于海滨公园的林谋盛纪念碑就是纪念他的。他的墓园在麦里芝蓄水池畔,碑刻“陆军少将林烈士谋盛之墓”,供人凭吊。今年6月29日是他牺性72周年,谨以此文纪念林谋盛烈士。
  1942年2月15日,日军攻陷新加坡。此前三天,1942年2月12日上午,林谋盛匆匆离开新加坡。他先到哥伦坡,然后前往中国。1942年4月12日抵达抗战陪都重庆,足足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在此期间,他写了一封信给妻子。根据林怀玉医生口述,这封信辗转至1943年11月才收到。
  这封信共有4页纸,凡959个字,全部以英文书写,没有署期,也没有签名。从内容上看,相信是写于抵达重庆的时间。因为字体潦草,不易阅读,我特地雇人将整封信打印好,并把打印稿送林怀玉医生一份作纪念。家书语气凝重,铁血情长,十分感人。
  家书交待了他虽然离开了家庭。但对于妻儿的怀念,时刻存在心中。“当我在那个难忘的二月早晨离开你的时候,原以为这只是短暂的别离。我原本计划在苏门答腊某处先找个棲身之处,等候安全时日再回来。我作梦也没想到,这一别竟成永诀!”(家书页1 )。
  逃离新加坡后,林谋盛一度想把妻儿接到厦门避难,但无奈当时厦门已被日军攻占,所以这个计划没有实现。“当时新加坡与厦门、香港之间已没有轮船通行,对我而言简直是晴天霹雳。我永远无法原谅自己竟然抛下你不顾!”(家书页1)
  林谋盛抵达重庆后,就接受一个秘密使命,负责一项极其危险的工作,这就是上文述及的“盖世大务”行动。“我明知道这是一项危险任务,但一旦接受就必须勇往直前。我的责任与自尊绝不允许我却步。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民为他们的祖国牺牲,如果中国要屹立于其他国家之林,她的人民必须作出牺牲”(家书页3)。“自1937年以来,我试图以个人棉力,为抗战事业作出贡献,这项任务正好可以继续我的报国志愿”(家书页2)。
  “然而,我唯一的顾虑是对你及子女们的责任。我把这责任全部付托予你,是一件痛苦的事!我希望你把子女抚养成人,我相信你一定可以做到,而且可以做得好。如果上苍有灵,一定会庇佑你们的。我岂能怀疑没有神灵的存在?”(家书页3)。
  信中也交待了一些家庭琐事。譬如:有关福安公司、联合砖厂(Lian Hup Quang)的股份问题,可以问Loh Boh Tan(刘牲丹, 他的商业伙伴)。“屋契在Lim Chuan Ho(林泉和,律师)那里;大华银行还有些存款,我也汇了5000元(庐布)到印度给你但却尚未领取,这笔款项得退回。如有问题,可找Piah Tng(即Ong Piah Teng ,王丙丁,大华银行首任总经理)帮忙”(家书页 3-4)。
  信中提及的几位人物:刘牲丹(1902年-1983年)、林泉和(1904年-1968年)、王丙丁(1892年-1957年)都是新加坡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他们的事迹可参阅柯木林主编的《新华历史人物列传》(1995年11月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出版)。由于本文字数有限,就不复赘述。林谋盛之所以把款项汇到印度,仍因当时新加坡已沦陷,汇路断绝之故。
  家书结尾尤为感人(页4),体现了烈士的高尚人格:“希望你不要因我悲伤,应当以我为国牺牲而引以为荣,并把儿女抚养成人。要让他们知道我的遭遇,指导他们秉承父志,勿隳家声。最重要的是他们的学业,应该中英并重。我曾计划他们在国内大学毕业后,出国留学。唉!这种梦想,在我有生之年已无法实现,然而我相信你一定能很好地把握他们的学习的”。
  林谋盛十分重视子女教育,他希望妻子把子女抚养成人,在中国受教育至大学毕业后才“出洋留学”,如此方可“中英并重”。
  林谋盛于1929年结婚,有四男四女,其中二女早逝。长子林良玉(1932年-2003年)是新加坡公园与地铁系统规划与建设的主要负责人,曾任新加坡公园与康乐署署长、首席规划师、新加坡地铁局首任局长。
  林谋盛为支援抗日作战,捍卫新马社会献出生命。今天,当我们的教育政策正注重人文科学之际,这封家书可以用作学校教材,让新加坡的学生从感性上认识林谋盛。如果中国近代史有林觉民,新加坡历史真正的英雄便是林谋盛,他的事迹与精神值得表扬,一代代传承下去。

作者是本地历史学者



 

  

附图说明: 林谋盛的英文家书 (林怀玉医生提供)






《联合早报》- 王水益: 催人泪下的林谋盛家书 (2016-06-28)

http://www.zaobao.com.sg/forum/views/talk/story20160628-634509

  6月25日,我在《联合早报》上读到了本地历史学者柯木林先生的大作《英文版的〈与妻诀别书〉》,深受感动。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写下了感人肺腑之《与妻诀别书》,而新加坡抗日英雄林谋盛的这封情深义重,感人心肺的英文家书,内容同样是向妻子表达愿为国家牺牲的爱国精神,读之令人心酸。
  诚如柯先生所建议的那样,这封血泪成书的英文家书若能编成学校课文教材,就能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林谋盛烈士,强化爱国精神。
  此外,我认为这封家书还可以成为国家历史文献。




《联合早报》- 林谋盛后人忆当年 掀尘封往事 看诡谲人生 (2016-08-14)




http://www.zaobao.com.sg/znews/singapore/story20160814-653832



  历史总是充满诡谲,当抗日英雄林谋盛被日军囚禁在怡保附近的华都牙惹监狱,遭严刑拷问后病逝狱中时,他几个天真无邪的年幼儿子正在他父亲林路所盖的大宅院里,与正在那里挖防空壕的日本兵玩耍。
  其中一名日本兵特别喜欢林谋盛的长子林良玉,周末还带他到麦里芝蓄水池划船。谁也没想到战争在隔年结束时,年少的林良玉却和母亲颜珠娘北上霹雳州迎回父亲遗骨,在盛大庄严的葬礼后把英年早逝的父亲葬在麦里芝蓄水池畔。
   这段尘封70多年的往事,最近由林谋盛长女林蕴玉(84岁)和三子林怀玉医生(79岁)向记者回忆和讲述。林谋盛是在1944年6月29日病逝狱中,但 家属那时全不知情。林怀玉医生记得日军占领新加坡时,母亲带着他们一大群孩子四处避难,直到1944年才搬回林路位于实龙岗路门牌855号的大宅院。
  林医生说,战事接近尾声时,住着上百人的大宅院突然来了数十名日本兵,每天在院子里挖地道,傍晚便回巴耶利峇军营。他记得当时一些年轻士兵很好玩,上级一不在便和孩子们玩成一堆,上司一回来就变得很严肃。

林怀玉儿时曾随日本兵到军营
  士兵还征得他母亲同意,周末带他们出去玩。他就曾跟随日本兵到巴耶利峇军营“玩”,年仅六七岁的他,看到营内士兵都光着上身,腰间围了一条毛巾。他们的午餐是在热腾腾的白饭上掺入生鸡蛋。
  日本兵在林家大院挖防空壕时,曾导致屋后厨房坍塌。好奇的孩子们总是趁日本兵收工离开后,跑进地道去探个究竟。
  1931年10月在林家大院出世的林蕴玉,记得祖父林路所盖的大宅院由三栋房子组成,当中两栋很大,第三栋比较小。林路的曾外孙、本地著名房地产商张东孝1943年便是在较小的那栋屋子出世的。
  对家族史颇感兴趣的张东孝说,他外公是林路所领养的第七儿子林金桔,母亲林玉冰是林金桔的第三女儿。他小时候也是在林家大院长大的。2008年把徐悲鸿所画的林路人物肖像捐给美术馆,正是他游说林家后人那样做的。
   林蕴玉则记得父亲林谋盛搬离林家大院后,一家人曾住过巴西班让、加东、东海岸等地,父亲最后在后港棕树林道(Palm Grove)盖了一栋大房子。林蕴玉和林怀玉都记得后港邻居家遭日军轰炸后,父亲便匆忙带全家躲进直落亚逸街门牌4A的福安公司办公楼,并在那里与家人道 别。林谋盛离开前曾嘱咐妻子不要留在后港家,也不要住进林家大院,深怕日军上门找人。

曾搬到圣约翰岛避难
  姐弟俩记得母亲带着他们四处投靠亲戚,最早投靠母亲表姐一家。表姐夫是陈笃生医院的医生,当颜珠娘带着孩子来投靠他时,他觉得留在新加坡不妥,于是就带着妻小和颜珠娘一家搬到圣约翰岛。
  林蕴玉记得他们住在岛上时,最大的问题是缺乏食水。他们尝试凿井但没成功,只能向附近岛屿的马来渔民买水买鱼。颜珠娘的表姐夫后来发现圣约翰岛也不安全,于是决定回返新加坡本岛。
   没想到在回本岛的船上,也有几名日本人。林蕴玉说,他们当时非常害怕,担心暴露身份,幸好没被发现。这之后,颜珠娘便带着孩子投靠自己哥哥一家。 1944年,林谋盛的妹妹叫他们搬进林家大院,因为在那里不愁没有食物。林家园地很大,当时还雇了人种菜,每星期还会向林宅后面的农户买一头猪宰杀。
   话说回来,林谋盛当初不要妻子留在林家大院不是没有道理的。林蕴玉说,日军刚占领新加坡时,确实曾到林宅抓人,一些男性亲戚从此一去不复返。不过他们在 1944年搬进那里时,也许因为林谋盛已被捕入狱,日军不再寻找颜珠娘和孩子们,即使院子里来了一大群日本兵,他们也不再感到惶恐害怕。
  她记 得自己一家住在中间的大屋,林路的第六夫人、十三叔、十四叔和十五叔也住那里。十五叔和十六叔是双胞胎,其中一人年幼时去世。十七叔林大琛战前到香港求 学,战争爆发时跑到重庆,却在那里巧遇哥哥林谋盛。林谋盛把他送到印度继续求学。林蕴玉不记得十八叔,而十九叔也住在那里。
  她还记得日军投降后,母亲把父亲骨骸运回新加坡,还在祖父位于Woskel路的饼干厂停柩一个月。福安饼干厂在日据时期便停产,原因是机器全被日本兵运走,但是福安砖窑在战后依然运作。
  英殖民地政府是在1946年1月13日为林谋盛举行盛大葬礼,地点就在市政厅前。林怀玉医生至今还收藏了出殡时的不少旧照片。他所收藏的旧文物中,最难得的是林谋盛所留下的一本亲笔日记。
  林怀玉医生说,父亲之所以会葬在麦里芝,或许是母亲向英殖民地政府要求的。他父母亲谈恋爱时最常去的地方便是麦里芝蓄水池。
   作为长女,林蕴玉对父亲有不少温馨的回忆。她说父亲很喜欢孩子,周末会带孩子们到水仙门的Polar Cafe吃蛋糕和冰淇淋,再到书店买书。父亲喜欢诗,也喜欢音乐,还让蕴玉学钢琴,良玉学小提琴,有朋友到家里作客,就让姐弟俩演奏给客人听。林谋盛曾告 诉蕴玉,战后要送她到国外学音乐。
  她记得父亲也喜欢园艺,在花园里种了番茄和不少蔬菜。林怀玉医生则记得父亲喜欢摄影,母亲的几张个人照都是父亲拍摄后冲洗和彩绘的。

林谋盛兄弟迎娶一对姐妹
  林谋盛和弟弟林再生娶的是一对姐妹颜珠娘和颜明娘。颜珠娘(1908-1980)是土生华人,自小就是孤儿,被一个基督教组织收养,后来成为一所女校的英文教师。
  为了赚取额外收入,她当起林谋盛妹妹们的补习老师,经常出入林家,因此结识林谋盛。林路去世后,林谋盛放弃学业接掌家族生意,过后就与颜珠娘结婚。
  两人生了四男四女,按长幼分别是蕴玉(长女)、良玉(长子,已逝)、玲玉(次女,夭折)、振玉(次子)、怀玉(三子)、南玉(四子)、爱玉(三女)和秀玉(四女)。振玉移居加拿大,爱玉和秀玉住在澳洲,蕴玉、怀玉和南玉在新加坡。
  林蕴玉说,阿姨颜明娘(1919-2016)从小就送给人抚养,母亲知道养父母待阿姨不好后便带她回家一起生活,叔叔林再生和阿姨颜明娘就此认识,后来结为夫妇,阿姨从此成为婶婶,亲上加亲。
   林再生几年前在澳洲阿德莱德去世,颜明娘今年1月23日也离开人世。林怀玉医生说,婶婶辞世前,曾希望把家中文物送回新加坡。他和张东孝原本希望把林路 的牌位带回新加坡安置在林氏大宗祠。不过林再生的儿子林玉成认为,自己有责任遵循父亲遗愿,照顾祖父牌位,此事因此被搁置。
  不过林医生从叔叔婶婶家取回一张镶在铜框里的林路大型彩绘照片,他决定把这张珍贵的照片捐给南安会馆,因为林路与南安会馆渊源深厚。今天隶属于南安会馆的国家古迹水廊头凤山寺,当年正是由祖籍南安市美林镇满山红村的林路主导承建的。
  另一方面,南安会馆一直以林路、林谋盛这些南安先贤为荣,不仅在会馆的历史走廊介绍林谋盛的抗日事迹,会馆近几年还定期安排人义务清理位于麦里芝蓄水池的林谋盛坟墓。

林路承建不少标志性建筑
  新加坡早期许多标志性建筑,包括目前已被列为国家古迹的维多利亚剧院及音乐厅(前称维多利亚纪念堂),坐落在莫罕默苏丹路的水廊头凤山寺,已成为受保留建筑的林氏大宗祠等,都是林谋盛的父亲林路承建或倡建的。
  林路(1852-1929)又名林志义、林云龙、林露等。根据学者颜清皇所搜集的资料,林路曾于1897年和1900年两度捐官,1900年被清廷封为福建花翎道。祖先牌位上就标明他是“荣禄大夫”,这在清代是二品官。

举足轻重先驱人物
  林路虽不及儿子林谋盛名气大,但他在我国早期历史中同样是个举足轻重的先驱人物,除了是一名成功建筑商,他也在实龙岗布莱德岭一带经营砖厂和饼干厂,并拥有那里的大片土地,可谓富甲一方。
  林怀玉医生说,祖父林路一生娶了六房妻妾,总共育有19名儿子和9名女儿,前面10个儿子是领养的,父亲林谋盛是第11个儿子,也是林路第一个亲生儿子。林路1929年去世时,便由林谋盛接掌家族生意。
  林路生下林谋盛时已57岁,最小的儿子林七四是在他74岁时所生,故名七四。林路75岁高龄时还生下小女儿林清霞。
   林路就葬在武吉布朗,本地著名寻墓人吴安全曾记录墓碑上的各种资料。墓碑上列了15个儿子的名字,分别是金泰、金顺、金鹤、金桔、金庆、金恩、金章(林 谋盛)、金森、金灯、金炎、金星、再生、大琛、菊生和七四。墓碑上只有15而不是19个儿子的名字,可能是有些儿子早逝。
  墓碑上列出的女儿名字是:却治、须治、碧霞、秋霞、碧月、少霞,文霞,锦霞和清霞。
  林路的墓由他的一名儿子起坟后,骨灰安置在碧山亭,祖先牌位则由另一名儿子林再生带到澳大利亚阿德雷德,目前由林再生的小儿子林玉成收藏。
   后人都说林路亲生的九个儿子和九个女儿,主要由第五和第六个妻妾所生。林谋盛的母亲方牡丹是林路的第五个妻妾,从她的墓碑看,她总共为林路生了七男六 女。儿子分别是金章、金森、金星、再生、大琛、菊生和七四。女儿是碧霞、秋霞、碧月、文霞、锦霞和清霞。方牡丹在林路去世后一年与世长辞,享年44岁。




《联合早报》- 二战展览“记忆1942” 林谋盛日记“重现”沦陷前逃亡记 (2017-08-01)

http://www.zaobao.com.sg/news/singapore/story20170801-783484


  国家博物馆与10多个海外博物馆将联办《见证战争:记忆1942》展览。展出文物多达130多件,包括从林谋盛之子林怀玉医生借来的林谋盛日记,让人读后仿佛回到硝烟四起的烽火岁月。
  战争可以在一瞬间改变人们的命运。本地抗日英雄林谋盛75年前留下的一本日记,叙述他在新加坡沦陷前的逃亡经过,也生动地捕捉战争年代的面貌。这本首次对外公开的私人日记,将在国家博物馆的新展览《见证战争:记忆1942》上亮相。
  今年是新加坡沦陷75周年,国家博物馆与10多个海外博物馆,包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博物馆合作推出上述展览。国家博物馆馆长张秀凤说,策展工作由国家博物馆主导,焦点放在与新加坡沦陷有关的文物和论述,同时探讨区域间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共同记忆。
  展览将展出130多件文物,包括策展团队从林谋盛之子林怀玉医生那里借来的日记和博物馆最近收购的一台25磅榴弹炮。他们将用这台英军在二战时使用的武器营造声光效果。《见证战争》将从今年9月23日展至明年3月25日。
  林谋盛的日记记录了他在日军攻陷新加坡前三天,匆忙告别妻儿,只带几件随身物逃亡的情景。叙述充满现场感,让人读后不胜唏嘘,仿佛又回到硝烟四起的烽火岁月。
  日记从1942年2月11日开始记录,一直到同年的4月4日。这期间,林谋盛从新加坡逃到廖内群岛(Riau ),苏门答腊的占碑(Jambi)与巴东(Padang),从那里前往斯里兰卡科伦坡(Colombo),又从那里去了印度孟买(Bombay),再前往加尔各答(Calcutta)。他抵达加尔各答后还到大吉岭(Darjeeling)旅行,最后在加尔各答等候前往中国重庆。

林怀玉医生:父亲逃离时我才4岁
  林谋盛的三儿子林怀玉医生(80岁)受访时说,父亲的日记一直由大哥林良玉收藏,大哥去世后,大嫂把日记交给他保存。林医生的二哥林振玉多年前已移居加拿大。
  林医生曾多次阅读日记,每次阅读都很激动。父亲逃离新加坡时他才4岁,那之后就再也见不到父亲。林谋盛的事迹虽已被详细记录下来,但林医生认为日记能提醒年轻一代战争是怎么一回事。
  林谋盛这本英文日记确实扣人心弦。新加坡是在1942年2月15日落入日军手里,而林谋盛是在2月12日清晨才和一群朋友乘摩托舢舨离开新加坡。
  逃亡途中,他们遇到种种困难和考验,例如找不到前往下一站的交通工具,办理手续时遇到诸多麻烦,又或者因为银行停业无法兑换钱币。他有时会在途中偶遇同样在逃亡的朋友或亲戚。
  逃亡过程心情难免焦虑不安,但是林谋盛在遇到某处风景优美,或者吃上美味一餐,都会在日记里记上一笔,希望日后与妻子颜珠娘分享这些经历。
  在抵达相对安全的孟买时,林谋盛和朋友上餐馆、看电影、逛街购物,在日记里记下当地的天气、物价、风俗等。
  他到风光明媚的大吉岭旅游时,因思念妻儿而哼起托西利(Toselli)的小夜曲,还把歌词当成情诗记在日记里献给妻子。这位满腹学养的铁汉,对妻儿却是百般柔情,只可惜造化弄人,战争让他与妻儿永远诀别。

林谋盛经印尼三地  逃往兰卡印度才到重庆
  林谋盛在1942年2月11日早上和林忠邦(林义顺之子)最后一次到英殖民政府首席工程师伊凡·辛森(Ivan Simson)的办公室开会。林忠邦要求对方安排他们的家属离开新加坡,辛森答应在上午9时向战争理事会提出此事。但是一个小时后,林谋盛便接到另一名官员的电话,英国政府要他马上撤离,还安排助理警监特姆勒(Federick Innes Tremlett)办理此事。
  他马上冲回家收拾细软,但来到实龙岗和麦波申交界处发现道路关闭,只好折返市区。特姆勒在下午1时通知他能安排50人撤离到印度,可是林谋盛却发现前往印度的蒸汽轮船早上已经开走,让他懊恼不已。华民护卫司的官员完全没考虑他们的优先权。
  他知道不会有足够船位安顿家人和朋友,加上局势危急,已不能再等英国当局的安排,必须自己想办法。
  林谋盛把妻儿托付给弟弟林谋炎后便和家人告别。他在日记中写道:“一想到要把妻子留下来面对被敌军占领后的不确定未来,我十分厌恶自己。孩子们都很错愕,无法明白发生什么事。他们和我一一吻别,然后匆匆回家去。”
  这之前林谋盛已差人租了两艘摩托舢舨和准备食物和水,但买不到汽油,于是找特姆勒帮忙。他们原本要在傍晚6时离开,但特姆勒还走不开,于是约好第二天清晨6时在浮尔顿对面的码头碰面。他和朋友们在舢舨过夜。他们共16人,加上四名水手。大家一夜无眠,炮火响彻夜空。

所乘舢舨引擎抛锚  险些被日军发现
  第二天清晨,特姆勒等人按时赴约却还走不了,最后决定让林谋盛等人先乘一艘舢舨离开,留下另一艘舢舨给特姆勒。他们在晴朗的早晨离开时,身后的新加坡已浓烟滚滚,英军正在燃烧油库,防止它落入日军手中。
  舢舨引擎在途中失灵,抢修的同时有三架敌机朝他们飞来,但幸好目标不是他们,而是一艘货船。下午3时,他们抵达廖内的摩罗岛,林谋盛在那里见到银行家王丙丁,华社领袖陈六使和商人黄庆昌(现大华银行荣誉主席黄祖耀的父亲),也见到自己的三名兄弟。
  他在码头看到和丰船务的蒸汽船“丰泉号”,于是想乘船到下一站,便四处打听负责人,最后找到兀菲罗中校(Basil Goodfellow)。兀菲罗中校正是成立136部队的英国情报局主持人,他同意带上林谋盛等人,但他们得分担船上的工作如添燃料、洗刷、煮饭和站哨等。
  船只在2月13日抵达丁机宜(Indragiri)河附近,因那里有看似敌军的船只,他们便继续往前开,于2月15日(大年初一)早上10时抵达占碑。当地华人侨长把他们带到中华商会,不久却听到爆炸声,原来荷兰当局正在销毁所有橡胶厂。
  他们在占碑住了几天,这期间林谋盛想办法前往巴东,那里才有船开往印度。他在占碑时听到新加坡沦陷的消息,苏门答腊巨港也在同一天落入日军手中。他们的处境越来越危险。
  2月17日下午,他们上了一艘小蒸汽船“海伦娜号”。20日抵达离巴东不远的小镇,最后在当地侨领杜先生的帮忙下,于22日中午坐车抵达巴东。
  第二天,林谋盛赶紧发电报给巴达维(今日雅加达)的中国领事,请对方帮忙安排前往科伦坡的行程,同时要求兑换钱币。等候期间,他买了一个20寸皮箱,定制了三套衣服。
  3月1日,他们上了一艘澳大利亚驱逐舰,并在3月5日抵达科伦坡。3月7日他在码头等候船只北上孟买时遇到熟人,得知特姆勒和10名警员乘他留下的舢舨逃到巴达维,准备前往澳洲。林谋盛在3月11日抵达孟买,从那里乘火车,于3月17日抵达加尔各答。
    一想到要把妻子留下来面对被敌军占领后的不确定未来,我十分厌恶自己。孩子们都很错愕,无法明白发生什么事。他们和我一一吻别,然后匆匆回家去。
    ——林谋盛日记
    林谋盛到风光明媚的大吉岭时,因思念妻儿而哼起托西利的小夜曲,还把歌词当成情诗记在日记里献给妻子。



福建纪检监察 - 新加坡无人不识的泉州人,为保家卫国用生命撰写英文版《与妻书》
https://mp.weixin.qq.com/s/uwL0uo8RktDoVnXa8PMnFw




















《联合早报》- 林谋盛与17弟林大琛手足情深 (2020-10-01)

https://www.zaobao.com.sg/zlifestyle/culture/story20201001-1089240


  抗日英雄林谋盛的17弟林大琛,在80岁时出版回忆录“My Life”,让世人得见林谋盛逃离新加坡后,在中国和印度的经历,以及他对弟妹的关爱。
  1920年12月,星洲后港四条石鼎兴园有一位小少爷出生,那是头家林路的第17个儿子——林大琛(Lim Tai Tim, 1920-2005),彼时身在福建的林谋盛(1909-1944)并不知道自己又多了个弟弟,这个弟弟是他有生之年见到的最后一个家人。
  2000年,时年80岁的林大琛出版回忆录“My Life”,这位老人以风趣幽默的口吻记述自己的一生,也留下两本珍贵的战时日记(1942-1945),记录自己在香港、中国、印度求学的日子,与哥哥谋盛在重庆意外相逢后的生活。
  林大琛对于谋盛的深情记述,让世人得见这位抗日英雄逃离新加坡后,在中国和印度的经历,以及他对于弟妹的关爱。作为出生于星洲的英籍华人,林大琛的个人经历,从一个侧面展示海峡华人对于中国的特殊情感,虽然对于祖家没有太多的认知,却在亲友的影响下,萌发爱国热忱,投入抗日救国运动,亲身体会国民政府的华侨政策。

林路家的莱佛士少年
  林大琛生母是林路的五夫人方牡丹,她为林路生下七子六女,其中碧霞是林路的第一个亲生孩子,谋盛则是第一个亲生儿子。林路的前十个儿子均为领养,比亲生子年长许多,对于大琛而言,谋盛是真正意义上的哥哥。
  林大琛出生时林路年已68岁,作为大家族众多的孩子之一,他并没有太多的机会与父亲相处,印象中的父亲刻板勤劳,没有什么个人爱好,痛恨赌博,对孩子管教严格,不许浪费粮食。大家族聚居的童年是快乐的,身边总有很多同龄人一起玩耍,他自认从小淘气贪玩,父亲为他们请了教师在家教华文,他一直没能学好,在家里他们讲的是福建话。
  虽然是严父,林路很爱孩子,常常会在下午带他们出去兜风。大琛对此非常着迷,观察司机驾驶,年纪很小便能驾车。虽然读书不用功,却颇有考试运,出乎意料考进莱佛士书院,每天早上开车送姐妹们去圣玛格烈学校,送15哥去英华学校,然后自己去上学,非常拉风。

无知无畏的重庆男孩
  1938年,林大琛通过剑桥初级考试,做出一个令家人震惊的决定——参加南侨机工队。因为谋盛在星马领导抗日,这个18岁的执拗弟弟也想为国效力。1939年3月10日《南洋商报》报道,“林炯轩林谋盛昆仲之戚属多人回国服务,多为熟娴驶修技术者”,林大琛便是这四位戚属之一——“谋盛之弟,英文九号班毕业。”
  林大琛与同伴们坐船抵达越南的西贡,再乘坐火车前往中国昆明,抵达后被关闭接受军事训练,他很快意识到国民政府的腐败,一个闽籍教官在得知他的背景后,趁着空袭的混乱,将他与两个堂兄侄儿送出营地,搭上前往越南海防的火车,然后坐船前往香港。
  抵港时三人身无分文,将值钱的东西都典当了,大琛写信给谋盛告知窘境,表示自己想要留在香港读书。谋盛很快回信,并联络在港大读书时的好友,安排大琛进入预备班。1940年3月,大琛得偿所愿进入香港大学,结识一批同为马来亚华人的同学。好景不长,1941年底日本人占据香港,香港大学被迫停课,1942年2月13日,13位血气方刚的马来亚侨生,登上前往海南的难民船只。
  1982年3月7日,林大琛与这群“重庆男孩”(Chungking Boys)在新加坡接待他们的恩人杭立武,回首往事,觉得青春真是不可思议。
  无知无畏的他们,在抵达湛江后决定前往重庆,背着简单的行李,以华侨难民的身份领取微薄的津贴,徒步翻山越岭抵达广西玉林,然后搭乘免费的火车前往桂林,在那里偶遇曾在港大任教的王国栋(Gordon King)教授,让他们去贵阳找林文庆长子林可胜医生,他在那里领导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路上偶遇马来亚的南侨机工,让他们搭乘运军用车辆,在将近三个月的跋涉后,于1942年5月2日抵达战时首都——重庆。

为哥哥努力读书
  抵达重庆后,王国栋教授联络中英文化协会会长杭立武,允许港大侨生在中国任何一所大学借读。在等待答复期间,大琛听说有几个新加坡人也到重庆,他心念一动赶去酒店,发现哥哥谋盛的名字,一路追寻到国民政府,兄弟二人意外相逢,彼此深感意外。
  从香港大学逃难到重庆的马来亚侨生,很多人决定工作,或担任翻译,或是从军,然而林谋盛坚持要大琛继续学业,那是父亲对他们的期望,因此大琛在重庆的国立中央大学借读了两个学期。尽管非常努力,他难以跟上以华文教授的课程,在得知国民政府安排谋盛前往印度加尔各答训练,他希望能去印度读书,因为那里是以英文授课的。
  在谋盛的安排下,1943年3月6日大琛飞往印度加尔各答,申请进入孟买大学在浦那(Poona)的工程学院学习,孤身在外,他改以华文写日记,与哥哥和好友通信,纾解思乡之情。1943年9月14日,大琛在日记中写道:“哥哥的信真是太感动,使我决(绝)对不能给他失望,他待遇我真是太好了,所以我以后一定不应该对他有疑,今晚从下,我要表示我的前途计划与志愿。”

永难忘怀手足深情
  自1939年起,大琛在海外漂泊将近七年,是哥哥谋盛呵护着他。1943年8月30日,大琛在日记中写道:“因哥来信表示他在医院心头的感动,怀念家人,不大清心,而且我也怀念家人,同情他的苦闷,至于留(流)泪,他不久的将来要干一件很危险的事,使我太挂念了,因此我写封信预备交给他,因为我不能在面前对他说。”
  1943年9月1日,大琛写道:“哥哥跟庄先生到校里来找我,真的使我很快乐起来,一同到金凌餐馆去吃饭,也带点书籍,最宝贝的东西是他给我的张相,我也有点不愉快,就是虑他还来吗?我真正有些复杂的感想,也不乐也不闷。”
  这是兄弟俩的最后一次见面,大琛将哥哥的相片摆放在书桌上,此后林谋盛潜往马来亚领导136部队,音讯全无。
  1945年8月,在完成最后一门考试后,林大琛辗转回到新加坡,得知谋盛牺牲。彼时林路家族遭受重创,他决心协助大嫂抚养侄儿侄女长大,接手经营联合石厂。1956年11月6日,林大琛与来自太平的冯鹰金(Fong Yin Kam,1930-1983)结婚,婚后育有一子一女。1957年,他在自家宅地开辟一条道路——谋盛道(Bo Seng Avenue),以特殊的方式纪念手足情深的哥哥。
  林谋盛是新马抗日英雄,世人听闻的是他对于国家族群的忠诚与奉献。然而,他不仅仅是位英雄,也是儿子、丈夫、父亲,有着27位兄弟姐妹,自出生起便被赋予家族重任,他的所作所为也影响着家族成员,他的牺牲是这个家族至为惨烈的剧变。
  林大琛自认一生平凡,然而,他生在一个显赫的家族,有着一位非凡的哥哥,度过波澜起伏的青春。在他的眼里,英年早逝的谋盛永远是那位喜欢养金鱼、喜欢摄影,如父亲般关照他长大的哥哥。



Marshal Lim Bo Seng Historial E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