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7日星期五

Temples, Trust and Trade: Chinese Temple Networks in Southeast Asia


NUS - Temples, Trust and Trade: Chinese Temple Networks in Southeast Asia
https://ari.nus.edu.sg/Event/Detail/9d7c98cf-7bb9-4b71-8fce-275a19de9fa7?from=singlemessage

The spread of religious network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ultural aspects of globalization today. This conference will bring together scholars based in Malaysia, Singapore, Indonesia, Philippines, Thailand, Vietnam and China to examine specific case studies of the historical formation and contemporary flourishing of certain of the trade, temple and trust networks that emerged from the spread of migration of Chinese from the south and southeast coast of China to Southeast Asia.

Underlying and funding many of these temples and association were the great Chinese business families and extended lineages, the different dialect groups and their huiguan (regional business associations) and tongxianghui (native place associations), and the brotherhoods that enforced their mutually exclusive limits and economic niches. This conference seek papers that focus on Chinese temples, institutions, and business families with transnational networks. Papers that can relate the spread of these networks to the role of the temples/associations in their local context are welcome. Other papers may wish to explore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emples and associations in a particular region over time.  Despite the centrality of these networks, there are still very few published case studies of their ritual and economic activities. Thus the conference will lead to a publication that will fill a major gap in the historiography of Southeast Asian Chinese communities.

This conference will focus on local historical sources from Southeast Asia to explore the role of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hinese temple, family-lineage, and native place association networks in Southeast Asia in building long distance trust networks. All of these institutions played a part in the formation of a unique form of Chinese capitalism, which formed within the transnational networks linking south and southeast China to Southeast Asia. Some religious networks rejected national identities in place of either more local identities or more universal identities. Conference papers will examine the aspirations that can be found within many such religious networks, as these values motivated people to transfer wealth into religious merit and temple building, to re-circulate their wealth through charities, or more radically, to direct their profits into ritual fasting or support for the Dharma.

The networks examined in this conference moved and continue to flow past political borders and boundaries. They are incredibly flexible and developed fluid networking strategies. Many transcend or reshape ethnic or kinship boundaries while bringing their members into very specific regimes of exchange and reciprocity and mobilization. New religious networks in Southeast Asia have continually layered themselves onto the kaleidoscopic pattern of pre-existing networks, drawing upon the reservoir of shared symbolic capital within these networks, redirecting these resources towards their own ends, sometimes moralizing or expanding the sense of the self, or introducing a sense of belonging to a universal community beyond the bounds of the nation or any ethnicity. The networks discussed in the conference can also be seen as part of the ongoing expansion of religious connectivity and communication in Asia. Many networks are now exploring contemporary techniques and using new technologies to spread their message(s) and connect their adherents together across Southeast Asia and the world as a whole. This conference will solicit papers that explore a broad range of religious networks within the Chinese communities of Southeast Asia.

REGISTRATION
Admission is free, and seats are available on a first come, first served basis. Please email to minghua.tay@nus.edu.sg to indicate your interest to attend the conference.

CONTACT DETAILS
Conference Convenor
Prof Kenneth Dean
Asia Research Institute, and Department of Chinese Studies,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Contact Person(s)
Minghua TAY



尊敬的柯木林先生:

您好。
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將在11月21日至22日,舉辦為期兩天的學術研討會。詳情請見以下的資料介紹。
我們會在第二天早上(11月22日)舉辦一場閉門式的圓桌會議,邀請一些專家學者為本場研討會和我們的研究課題提供意見。素仰   閣下學問深廣,善治新馬華社團體與文化研究,享譽學界。值此學術良緣,敦請您出席這場圓桌會議,惠賜高見。 耑此  順頌  時祺。    

丁荷生教授
中文系主任,新加坡國立大學
宗教與國際化研究小組組長,亞洲研究中心,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



Roundtable discussion on day 2: Conference on Temples, Trust and Trade: Chinese Temple Networks in Southeast Asia, 21-22 Nov

2017年11月13日星期一

2017年10月9日星期一

先贤后裔


槟城海峡华人谢琦意家族
https://mp.weixin.qq.com/s/8SvlhgVZN2wA4JawYCRJOw

2017年10月3日星期二

2017年9月18日星期一

2017年9月17日星期日

2017年9月14日星期四

“善与人同 和衷共济”:关于新加坡同济医院的几个问题


《同济医院150周年文集》 - 柯木林: “善与人同 和衷共济”:关于新加坡同济医院的几个问题



2017年9月13日星期三

新加坡闽藉人士的社会正能量


《拓展与传承:海上丝绸之路上的福建人》 - 柯木林:新加坡闽藉人士的社会正能量

2017年8月24日星期四

《慎终追远:石叻四大山亭》讲座



微信 - 【活动预告】《慎终追远:石叻四大山亭》讲座邀你一同追溯历史,缅怀过去
https://mp.weixin.qq.com/s/lEKMOItlH_ZdhGYcxb2Whg



2017年8月15日星期二

《南洋家书》央视播出广获好评



厦门广电网 - 《南洋家书》央视播出广获好评
http://www.xmtv.cn/2017/08/09/ARTIBEX9AH6ulCupbNpJY8jT170809.shtml?from=singlemessage#10006-weixin-1-52626-6b3bffd01fdde4900130bc5a2751b6d1

2017年7月14日星期五

《海丝丛书》发布会


报名网址/Registration Link:
https://wis.ntu.edu.sg/pls/webexe/REGISTER_NTU.REGISTER?EVENT_ID=OA17061513154740



   


《源》总第128期, 2017年8月 - 《海丝丛书》在新加坡发布







































《联合早报》- 捐赠文档揭示 史学家王赓武充满“文学细胞” (2017-10-10)

http://www.zaobao.com.sg/news/singapore/story20171010-801719

  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图书馆把王赓武教授所捐赠的大量私人文档编成电子目录时,发现王赓武鲜为人知的一面。原来王赓武多才多艺,如果不是选择研究历史,极可能成了一位诗人。
  很少人知道著名学者王赓武教授年轻时曾经徜徉在文学的世界里,出版过英文诗集《脉搏》,也以中文写过新诗和古典诗词,动过学书法的念头,甚至想把慈禧太后和李莲英的故事编成剧本,但是他最终选择了历史。
  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ISEAS-Yusof Ishak Institute)图书馆把这位耄耋之年史学家所捐赠的大量私人文档编成电子目录(E-catalogue)时,发现王赓武鲜为人知的一面。原来王赓武多才多艺,如果不是选择研究历史,极可能成了一位诗人。
  东南亚研究院昨天趁王赓武87岁诞辰,为已完成的电子目录举行发布会,同时为王赓武举办简单温馨的庆生会,并献上寿桃。大约50名以学者为主的宾客,出席这个活动。王赓武教授是东南亚研究院信托局主席。

至今数量最庞大捐赠
  王赓武是在2010年把能装满55.2米长储藏柜的个人文档资料,包括书信、手稿、照片、日记、奖状、书法拓片、剪报等捐给东南亚研究院图书馆。馆长毕观华说,这是至今数量最庞大的一批捐赠,他们把文档分成照片、教学材料、研究心得、演讲和访问稿、卡片目录、奖状证书、剪报、文章手稿和大学档案记录等。
  负责把这批捐赠编成电子目录的东南亚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高健康在发布会上说,王赓武最近接受多维新闻网访问时,被问及中共十九大是否将宣告邓小平时代的终结,他谨慎地表示,有迹象显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过去五年似乎偏离邓小平时代的某些政策,但要下那样的定论尚言之过早。
  高健康在阅读这一报道时,除了留意到王赓武至今依然十分活跃,对他那漫长的学术生涯感佩万分外,也很好奇他是如何成为今日赫赫有名的学者,是否一开始就注定成为著名史学家。
  在整理目录的过程中,他发现王赓武早在1950年就已出版过一本英文诗集《脉搏》(Pulse),里头收藏了12首诗。他当时只是马来亚大学的一名学生,但《海峡时报》却给予报道。1962年,马大校长写信给王赓武,通知他已把自己那一本《脉搏》捐给大学图书馆,还说英国文学教授在阅读他的诗篇后,一定很懊恼他选择了历史。
  高健康从王赓武所收藏的两封私人信函中,找到他选择历史的原由。原来王赓武在考虑荣誉学位要修读什么时,马大历史系教授帕金森(C.N.Parkinson)在1952年7月4日的信中对他说:“要修什么当然要由你自己决定,但如果你选修历史,我个人会很高兴。”
  在四个月后的另一封信中,帕金森教授请他在港大的朋友恩达可(G.B. Endacott)协助王赓武进行研究工作。王赓武说,对中国历史没有什么研究的帕金森教授当时给了他一笔旅费,让他到香港搜集戊戌政变后、康有为的保皇党和孙中山的革命党展开斗争的各种原材料。
  王赓武回忆说,在那个年代,没有人能教他中国历史,因为历史系学者都不懂中国历史,他反而得靠外面的朋友如许云樵和陈育崧等。即使到伦敦深造,也无人能指导他,一切都靠自己钻研摸索,过程相当辛苦。
  不过对于选择历史,他从没后悔过。他说:“既然下了功夫研究历史,就不再写诗。”他补充说,既然下了本钱就要坚持下去,何况他始终觉得历史很有意思。






《从龙牙门到新加坡:东西海洋文化交汇点》前言



2017年4月25日星期二

热烈欢迎新加坡著名历史学者柯木林莅临介山



美篇 - 热烈欢迎新加坡著名历史学者柯木林莅临介山
https://www.meipian.cn/i0oe4vw?from=singlemessage


2017年4月23日星期日

2017年4月3日星期一

厦门市海沧区侨联侨史研究会暨首届侨史论坛



厦门市海沧区侨联侨史研究会暨首届侨史论坛议程(4月17日草案)




建制沿革
  海沧在秦、西汉时期属闽越国地。在东汉、西晋时期属扬州地。南朝梁大同六年 (540年) 属南安郡龙溪县。后唐长兴四年 (933年) 属同安县。宋淳祐年间,今海沧街道、新阳街道、海沧农场划属福建路漳州龙溪县水宁乡新恩里;今东孚镇、第一农场和天竺山林场属福建路泉州同安县明盛乡积善里。南宋改里为都,新恩里为一都、二都、三都,俗称“三都”;积善里为十七都、十八都。元代“三都”属漳州路龙溪县,积善里属泉州路同安县。明清时“三都”属福建省漳州府海澄县,积善里仍属泉州府同安县。
  1912年“三都”属福建省汀漳道海澄县。1933年,“三都”属龙汀省龙溪县。1938年“三都”属海澄县第四区,今东孚境域属同安县第三区。1942年7月海澄县第四区改海沧区,1945年10月撤海沧区复归海澄县管辖,1950年“三都”为海澄县第四区。
  1958年8月海澄县与龙溪县并为龙海县,龙海县海沧乡、新垵乡划入厦门郊区,设海沧公社,东孚公社。1978年9月海沧公社、东孚公社并入杏林区。1986年12月海沧乡改镇,1987年7月海沧镇、东孚乡改属集美区。1989年5月海沧镇、东孚乡的区域由国务院批准设立为国家级台商投资区。1996年1月海沧镇、东孚镇及海沧农场、第一农场、天竺山林场划入杏林区管辖。2003年4月,厦门市行政区划调整,杏林区更名为海沧区(其中,杏林区街道所在地及杏林镇划归集美区)。目前,海沧区下辖海沧街道、新阳街道、东孚镇和厦门市第一农场、天竺山林场、海沧农场,仍保留厦门海沧台商投资区机构,为厦门市人民政府派出机构,与海沧区实行两块牌子一套领导班子。全区常住人口34.49万。

资料来源: 厦门海沧侨台宗亲文化展《同心同根 乡情乡约》


2017年3月23日星期四

《从龙牙门到新加坡:东西海洋文化交汇点》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年12月, 总页数516)

龙牙门是古代新加坡的地名。从龙牙门到新加坡名称的改变,说明了新加坡历史发展的轨迹,也说明了其从一个荒凉的渔村,发展成国际大港的历程。本书根据当下所发生的事件,从历史的角度剖析新加坡的发展、人物及地名变迁。全书分为石叻纪事、风流人物、源长流远、盛世修典四个部分。通过本书,希望让读者更多地了解新加坡。


2017年3月6日星期一

2017年2月28日星期二

2017年2月26日星期日

《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丛书》



闽南网 - 首批13册“海丝丛书”昨日北京首发
http://www.mnw.cn/quanzhou/news/1603819.html


  闽南网2月25日讯 昨天上午,由福州大学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主办的“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丛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丛书中的《海洋移民、贸易与金融网络——以侨批业为中心》一册,由泉州侨批收藏与研究者黄清海撰写。
  福州大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研究院”,在多年研究中国海洋文化的基础上,依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策划设计了丛书。丛书通过挖掘本民族海洋文化基因,探索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历史、经济、文化的关联,建设具有中国气质的海洋文化理论知识体系。昨天,丛书首批13册正式发行,包括新西兰作者的《历史影像中的新西兰华人》、马来西亚黄裕端的《19世纪槟城华商五大姓的崛起与没落》、新加坡柯木林的《从龙门牙到新加坡:东西海洋文化交汇点》,以及泉州黄清海撰写的《海洋移民、贸易与金融网络——以侨批业为中心》等。(海都记者 吴月芳)

2017年2月11日星期六

旧福特车厂资鉴馆 翻新后改名“昭南展览馆”


《新明日报》- 旧福特车厂资鉴馆 翻新后改名“昭南展览馆”命名惹争议 (2017-02-10)

2017年1月17日星期二

《远方的惦念——2017华侨华人春节联欢晚会》筹备进入倒计时


福建省侨联 - 《远方的惦念——2017华侨华人春节联欢晚会》筹备进入倒计时
http://www.fjql.org/2017-01/16/content_18989259.htm?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四海迎春新气象,五洲同庆中国年。一场寄托祖国惦念和海外游子思乡情怀、以展现全球华侨华人风采为主题的晚会《远方的惦念——2017华侨华人春节联欢晚会》1月18日将在福建福州海峡奥体中心举行。随着演出时间越来越近,各项筹备工作有条不紊进行,整台晚会进入紧张的倒计时阶段。
  《远方的惦念——2017华侨华人春节联欢晚会》是由中国侨联与福建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福建省侨联、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东南卫视、侨联之友、海峡卫视、中侨佳信文化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福建省侨办、福建省海联会协办,山水文园提供特别支持的一场公益性的主题晚会。
  为奉献一台主题突出、精彩纷呈的晚会,导演组在三个方面做足文章。一是凸显主题和华侨特色,导演组围绕“祖国惦记你”和“海外游子情”两条主线,充分挖掘彰显全球华侨华人同根同源、同心同德,共筑“中国梦”愿景的文艺节目。目前,许多德高望众的表演艺术家已受邀参与晚会演出。二是成功邀请执导过1984年、1986年、1987年春节晚会并出任1997年、2004年春节晚会总导演的袁德旺老师加入导演组,邀请国家一级编剧、著名策划人、撰稿人任卫新老师任总撰稿,为晚会的艺术水准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秉承打造“侨创、侨演、侨唱”春晚的初衷,将邀请全世界300位著名侨领以及各省侨联主席参与盛会。导演组在全球范围内向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华人发出邀请,征集优秀的文艺节目。特色征集活动得到了全球华侨华人的热情响应,收到超过百组的推荐作品,出乎导演组意料,其中更不乏让人眼前一亮的表演,这些海外优秀节目最终都将以不同方式呈现在春晚舞台上。
  与此同时,春晚摄制组还沿着“一带一路”国家,开启海外拍摄的旅程。在“万塔之国”缅甸,记录公益行动的温暖瞬间;在“友谊群岛”汤加,感受中国援建的热火朝天;在令人惊艳的阿联酋和迪拜,邂逅帆船酒店点亮中国红的那抹绚丽迷人;在“啤酒故乡”德国,欣赏京剧快闪的韵味醇厚。各具特色的旖旎风景,千姿百态的异域风情,寄托了全球华侨华人与祖国血脉相连的深厚情怀,融入到春晚节目的编排串联中。
  目前,晚会已进入最后的彩排阶段,演职人员都已邀请到位,节目内容基本确定,各项接待和后勤工作正有序开展,物料的收集工作将在晚会前准备就绪。
  据悉,本台晚会将于2017年春节在东南卫视、海峡卫视首播,随后在各大洲华人电视台同步播出,并拟在中央电视台和其他媒体进行精编播出。
  此外,本场春节联欢晚会分为两部分组成:
  一、 星光大道,1月18日17:00开始,拟定时长一小时,地点:海峡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综合体育馆北广场;
  二、 联欢晚会,1月18日19:30开始,地点:海峡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综合体育馆。
  此外,届时一系列论坛活动也将举行:
  一、1月18日,8:30——11:30,聚焦“一带一路”专题论坛,地点:融侨皇冠假日酒店;
  二、1月18日,14:00——15:00,公益慈善发展研讨会,地点:融侨皇冠假日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