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6日星期一

柯国材 一位被历史淹没的理学名儒

《源》2017年第1期.总期125 - 柯国材 一位被历史淹没的理学名儒











原文:
柯国材
一位被历史淹没的理学名儒
文图:柯木林

  2016年10月6日上午,由福建省济阳柯蔡委员会主办的《理学名儒柯国材诞辰900周年纪念》大会在石狮市的万佳国际大酒店举行。来自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菲律宾等地的理学专家、文史学者以及柯蔡宗亲600多人参加了纪念活动。
  柯国材(1116-1176 )是谁?相信知道他的人不多。为何柯蔡族人如此声势浩大地纪念他?
  不知道柯国材何许人是很自然的,因为他已经被历史淹没了至少500年以上。但如果我们提到另一个人物,读者应该不会感到陌生。他就是朱熹(1130-1200),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在历史上赫赫有名。
  然而,朱熹与柯国材又有什么关系呢?简单地说,柯国材是朱熹父亲朱松(1097-1143)的学生。当年朱松首任石井镇(安海)镇监并在学院讲课,系统地教导儒学、仁德、治理国家和修身养性之道,许多学员慕名而来,柯国材就是其中之一。柯国材与朱熹仍同道好友,朱熹许多理学理论的形成是受柯国材的影响。换言之,柯国材与朱松、朱熹父子是两代人的交情。
  事情应该从柯国材的出身说起。
  柯国材,原名翰, 1116年出生在泉州晋江县城元妙观前水沟头巷 ( 俗称柯厝巷),今年正好是他诞生900周年。柯国材的祖父柯述 (1017-1111) 是北宋的龙图阁直学士,官从三品,相当于今天的副局级。柯述通百家诗史,更精于《易》,柯国材可谓出身名门。
  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年幼的柯国材随父亲到安海(今福建省晋江安海)。当时朱松正在安海的鳌头精舍(石井书院的前身)讲学,柯国材为其门生。就是因为这个缘故,后来研究者往往把柯国材误解为朱熹的学生。因为朱熹在历史上的名气比柯国材大。其实从年龄上看,柯国材比朱熹大15岁。

与朱熹的情谊
  绍兴廿三年七月,公元1153年,一位年轻人来到泉州府同安县(今厦门市同安区)任主簿兼管儒学,他就是日后鼎鼎大名的朱熹。朱熹主政同安,负责教育事务,需要柯国材的帮忙;而柯国材在同安设坛讲学,也需要这位年轻地方官的协助 。在朱熹盛情邀请下,柯国材出任同安县县学直学,在管理学校和教学中显示出非凡的才能。《大同集》(朱熹所与论学诸事俱载此文集)记载:“国材讲礼记,朱子申其说”。 柯国材也应邀参加朱熹《孟子集解》的讨论修编(1166-1167),凭借其深厚的儒学造诣,协助朱熹探究儒学。
  柯国材与朱熹的情谊,可以从朱熹为柯国材撰写的两篇文章看得出来!公元1156年,柯国材乔迁,把住家安置在庄江(今厦门市海沧区东孚镇后柯村),新居取名“一经堂”,朱熹撰文《一经堂记》以贺乔迁之喜。“一经”二字取自西汉文学家扬雄 (53BC-18AD)的“古之学者耕且养,三年通一经”之句。
  朱熹在《一经堂记》提出“格物致知”的概念,同时盛赞柯国材 “其造诣之极,非予所敢量也”  (见《朱熹集》卷77,页 4017-4018)。这年朱熹26岁,柯国材40岁。1176年柯国材辞世,朱熹悲痛不已,设坛遥祭柯国材。在《朱熹集》中有《祭柯国材文》(卷87,页 4469-4470):“缄辞千里,寄此酸辛”,语词殷切,令人感动!朱熹还为柯国材择地修墓于同安西坡社口,题匾 “理学名儒”,赞誉柯国材。
  柯国材与朱熹两人惺惺相惜,完全没有文人相轻的陋习,确有家风传承。柯国材的曾祖父柯庆文(987-?  柯述的父亲)是闽南柯氏的共祖,曾任北宋著作佐郎(官名,掌编撰国史),他与北宋时期的政治家蔡襄(1012-1067)交谊甚笃。柯蔡原系同宗,柯庆文与蔡襄的关系也显示了柯蔡族人的历史情谊。
  那么为什么柯国材后来默默无闻,而朱熹的名气却如日中天呢?这或者跟他们两人的处世哲学有关。柯国材虽然学术渊博,但淡薄名利。朱熹有学识,又从政又讲学。他在柯国材理学的基础,融汇贯通,发展出自己的一套理学体系。后来朝廷主政的官员多系朱熹的门生或崇拜者,因此大大地提高了朱熹在历史上的地位。
  然而,历史无情亦有情!900年光阴似箭,柯国材虽然长期被烟没在历史的故纸堆中,但他的后人并没有忘记他,如今他们以别开生面的方式铭记着这位先贤。有幸的是,我在查阅《柯氏族谱》时,无意间发现自己是柯国材的第30代裔孙。此次以裔孙身份出席了先祖纪念大会,与有荣焉。
  这次《理学名儒柯国材诞辰900周年纪念》大会,也可视为一次预演。明年是柯述诞辰1000年,这千年一遇的盛事,相信到时柯蔡族人也必有大型的纪念活动。
  此次活动,不仅仅是柯蔡宗亲们的联谊,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柯国材的研究,学者们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赋予柯国材应有的历史定位,让更多人知道柯国材是谁。从更大的层面上看,正如柯蔡宗亲会蔡第躼会长在开幕仪式上说的:“借助这样的契机,联系宗谊,将柯蔡的血脉牢牢地凝聚一起”!

原载《源》(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双月刊),2017年1期,总125期 (2017年2月出版),页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