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9日星期一

《吴华文史选集》新书推介


南方沙龙 - 《吴华文史选集》新书推介

  由南方大学学院出版的《吴华文史选集》将于2月6日(星期二),晚上7时30分在南方大学学院国际感恩大楼IEB 409举办新书推介。此新书推介活动将由马华公会副总会长拿督何国忠上议员、《吴华文史选集》经费赞助人拿督张文强及南方大学学院董事长拿督陈洺臣联合主持揭幕推介礼,并邀请新加坡著名历史学者柯木林为新书讲评。推介礼也将赠书与文教团体。此新书推介礼是为南方大学学院第七十场南方沙龙人文学术专题系列,由华人族群与文化研究所主办。
  《吴华文史选集》乃由吴华经已出版的文集中选出55篇有关新马会馆史略、地方掌故、名人传略、族群事迹等文稿。最早的一篇在1975年刊出,最近的一篇则在2016年完稿,时隔40年之久,是吴华四十多年来默默耕耘,累积下的成果。其中的部分作品多已绝版,一些有份量的文章也多散见于各特刊,不容易读得。此选集是由华人族群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安焕然教授主编,尽求能反映吴华数十年来研究的整体成果编选而成。






又是一年立春到,“南方沙龙”在此祝各位生活春风得意,事业春意昂然,立春快乐!
“南方沙龙”在此也捎来好消息!来临星期二(2月6日),晚上7:30,南方大学学院感恩大楼IEB 409举办《吴华文史选集》新书推介礼!活动邀请拿督斯里何国忠、拿督张文强及拿督陈洺臣联合揭幕推介。同时邀请新加坡著名历史学者柯木林为新书讲评,由作者吴华及编者安焕然回应。
欢迎有兴趣的朋友出席,入场免费!





柔佛人-研究生必須引用作品之一 吳華奠定歷史工作地位
http://johor.chinapress.com.my/20180207/%E7%A0%94%E7%A9%B6%E7%94%9F%E5%BF%85%E9%A0%88%E5%BC%95%E7%94%A8%E4%BD%9C%E5%93%81%E4%B9%8B%E4%B8%80-%E5%90%B3%E8%8F%AF%E5%A5%A0%E5%AE%9A%E6%AD%B7%E5%8F%B2%E5%B7%A5%E4%BD%9C%E5%9C%B0%E4%BD%8D/?from=singlemessage



  (新山7日訊)如果要寫東南亞華人社團歷史報告,卻沒引用吳華著作的《馬來西亞會館史略》及《新加坡華族會館志》,就已算是失敗作品,這就是吳華在歷史工作上的地位。
  南方大學學院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安煥然對于新山文史工作者吳華給出了一個全新定位。
  “吳華雖然只有中學畢業,沒進入大學,但不管是大學學士、碩士或博士生,若研究東南亞華人社團史中,沒引用到吳華的作品,一定會不及格,這也是吳華最令人敬佩的地方。”
  新山歷史工作者吳華昨晚在南方大學學院推介最新著作《吳華文史選集》,這作品由安煥然主編,新山海南會館永久名譽理事長兼南方大學學院永久名譽董事長拿督張文強贊助,南方大學學院出版。
  這本新書收集吳華過去40年編著的30本著作中的55篇文章,從最早一篇在1975年刊出,最近一篇在2016年完稿,收錄包括馬新兩國會館史略、地方掌故、名人傳略、族群事跡等。


  吳華指出,在他55篇作品中,若要說那一篇比較重要,他也很難說的上,在該本文史選集是根據年代來編排,而非要他選擇,他認為馬新兩地及柔州的華族會館史略,在學術上比較重要。
  他說,要成為文史工作者,興趣排在第一位,若是想要以此來成名或有收穫,則不可能會成功。
  他感謝張文強及南方大學學院協助出版,並呼吁更多人士贊助文學歷史工作出版,若沒有歷史工作者,華人歷史由誰來寫,子孫如何知道歷史。
  出席者包括新山中華公會會長拿督斯里鄭金財、南方大學學院董事長拿督陳洺臣、理事長張瑞發及校長祝家華。



新加坡歷史學者柯木林講評 “吳華五十年不變”

  吳華五十年不變。
  《吳華文史選集》新書推介儀式,邀請了新加坡歷史學者柯木林為新書講評,柯木林與吳華也相交多年,並曾一同編寫文史。
  柯木林以“五十年不變”為主題,讚賞吳華在50年來時間內從沒變過,依然熱衷馬新兩地的文史工作。
  他說,在吳華55篇文章中,有16篇與新加坡有關,而1975年的《新加坡華族會館志》,是吳華的成名作品。


何國忠:文史工作正面發展
  馬來西亞策略分析與政策研究所主席拿督何國忠說,吳華帶來正面的文史工作發展,在吳華的作品中,提到的都是社會國家正面發展,充滿對國家的關懷。
  他希望吳華是第一人,但絕不是最后一人。
  他為《吳華文史選集》主持揭幕儀式時說,“我們為政治人物、商人、社團寫了太多的東西,很少有為民間工作者寫一本書。”
  “如今面子書上充斥各種批判文字,批判固然重要,但若走過頭,將傳播仇恨,不能以正面積極角度客觀看待事物。”






星洲网 - 笔耕逾40年.《吴华文史选集》华社热购
http://www.sinchew.com.my/node/1726487/%E7%AC%94%E8%80%95%E9%80%BE40%E5%B9%B4%EF%BC%8E%E3%80%8A%E5%90%B4%E5%8D%8E%E6%96%87%E5%8F%B2%E9%80%89%E9%9B%86%E3%80%8B%E5%8D%8E%E7%A4%BE%E7%83%AD%E8%B4%AD


  (柔佛.新山7日讯)新山文史工作者吴华40多年来为马新两地会馆、新山地方历史、名人及族群事迹撰写文章及出版成册,贡献良多;昨晚由南方大学学院华人族群与文化研究所推出《吴华文史选集》,再度肯定了吴华老先生默默耕耘与付出。
  85岁的吴华祖籍海南琼山,于1933年出生于故里,新加坡中正中学高中毕业后,即投入教育界服务三十余年。
  已出版的结集有30本,其中《新加坡华族会馆志》(1975)和《马来西亚华族会馆史略》(1980)深获学术界所重视。
   《吴华文史选集》由南方大学学院华人族群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安焕然主编,由该校前任董事长拿督张文强赞助。该书收集了吴华55篇的文稿,从最早1975年到2016年,读者能阅读到他这40年的笔耕成果。
  昨晚的新书推介礼上,邀请了马华副总会长拿督斯里何国忠、拿督张文强和南方大学学院董事长拿督陈洺臣联合揭幕推介,现场出席的华社领袖热烈响应,马上就认购了200本以示支持。

吴华:华人必须重视历史
  吴华在现场表达了感激之情,包括感谢南方大学学院、安焕然、张文强,以及新山海南会馆理事长黄循积,才促成新书的诞生。
  他透露,自己过往的作品都获得许多人赞助,而他之所以会撰写会馆历史,是因为马华文学史中鲜少人注意到会馆的历史。
   “我认为这是很重要的,尤其是我们身处其中,若是让别人来写,变成是别人的角度,就少了自己的角度。”
  他说,华人必须要重视自己的历史,有了过去才能看见未来;他还鼓励年轻一代的文史工作者要寻找适合的主题来写,不要毫无头绪乱乱写。
  他表示,南方大学学院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让学生能为本地多写文章,他也希望该校能继续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安焕然:著作评价高
  安焕然表示,吴华虽然只有中学学历,但他的田野调查深入,所著的作品在学术界的评价很高。
  他指出,《新加坡华族会馆志》甚至是中国厦门大学硕博士生的参考文献之一,让他感到敬佩。
  他认为,《吴华文史选集》不仅对前辈的贡献做出肯定,也能达到激励后辈的效果,让后辈勇于面对环境挑战,继续文史研究工作。

柯木林:文风深入浅出
  新加坡学者柯木林也为新书点评,他与吴华相识数十载,两人曾一起进行历史考察工作,他认为吴华的文风深入浅出、可读性高。
  他表示,该书所收集的文章,娓娓道来许多人物的历史,从中也能了解会馆的发展及相关的故事。

何国忠:忠实记录历史
  何国忠致词时说,一些老新山人对于乡土文化珍惜珍爱,就像吴华一样,而且他更充满热情,默默耕耘以专业知识来记录历史。
  他指出,出版文史集固然重要,但也需要有读者阅读才能一代传一代,而该书可说是做由心由衷,走过哪里就留下的文字痕迹。
  他表示,阅读拥有正能量的书籍可使社会更好地发展,这类书籍还能让人感觉到新山在蓬勃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有文化底蕴的长存。

张瑞发:前辈文化遗产
  南方大学学院理事长张瑞发认为,《吴华文史选集》可说是前辈的文化遗产,同时还能让吴华回忆起年少的青春,无疑是一种幸福。
  他说,若不是吴华这40年来努力不懈,就无法看到这些珍贵的作品;而安焕然在编书的过程经历的许多挑战,也让他相当感动。
  出席上述推介仪式者,还包括了新山中华公会会长拿督斯里郑金财、新山五帮会蝇代表、宽柔小学五校永久名誉董事长曾振强、新山市政厅马华市议员党鞭洪文兴,以及南方大学学院校长祝家华等。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 ‧ 大柔佛 ‧ 2018.02.07




《联合早报》- 本地书苑 - 《吴华文史选集》写史写人


《吴华文史选集》写史写人
  新马文史工作者吴华近日出版新作《吴华文史选集》。本书由安焕然主编,自吴华经已出版的30本编著中选出55篇文稿。最早的一本为1975年出版的《石叻古迹》,最近的一本是2016年的《咖啡飘香留青史》,书末四个附录,可让读者了解吴华的研究经历及著作年表。
  历史学者柯木林在《吴华文史选集》序言中回忆说,1973年,他与吴华、林孝胜、张夏帏、张清江、李奕志等六位好友,“在南洋史学界泰斗陈育崧的鼓励下,有计划地勘察了新加坡的华族历史古迹。六位作者每人每星期四轮流在新加坡《星洲日报·星云》撰文发表。这些文章后来汇总出版,书名《石叻古迹》(1975年4月)。”
  柯木林说:“我一直把吴华比喻成鲁白野和邝国祥。他们的文体都很相似,均能深入浅出,把历史事件与人物故事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本书内容书写新马两地历史与人物,包括“不被注意的庆德会”“粤海清庙话旧”“关于琼州天后宫”“新加坡华文中学概况”“新山华侨殉难公墓”“马来西亚各州地缘性组织概述”“新加坡河的故事”“新加坡国家博物院前的华人铜像”“曹家馆史略”“琼州人移殖马来西亚的历史与社会活动”“柔佛古庙的历史与修复”“大马海南人建立的天后宫和膜拜的神祗”“翁固本街巴刹仔”“新山明墓”“马来西亚华族传统性组织的发展与功能”等。《吴华文史选集》由南方大学学院出版,列为学术丛书第20种,已在新华书局销售。



《联合早报》- 保存历史之必要 ——从《狮城散记》《马来散记》 新编注本谈 (2019-06-24)

https://www.zaobao.com.sg/news/fukan/cover/story20190624-966849

  都说这是一个必须保存历史的时代,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新马作家及民间文史工作者鲁白野的两部新马史料文集《狮城散记》《马来散记》与《马来散记·续集》在被遗忘了一段很长的日子之后,近年来重新引起新马历史与文学界关注。这两本书分别于1953及1954年由新加坡世界书局出版,相隔66及65年之后,新加坡周星衢基金将这三本散记的内容重新编辑、注释,出版为“《狮城散记》(新编注本)”与“《马来散记》(新编注本)”,颇引起新马文史界关注。
20190624_zbnow_sanjinew_Medium.jpg刚问世的《马来散记》(新编注本)与即将出版的《狮城散记》(新编注本)。

探求古新加坡的秘密
  鲁白野(1923-1961)本名李学敏,出生于马来亚怡保,辞世于新加坡,文学书写时,其笔名为威北华;文史书写时,他以鲁白野为名。他也是本地著名艺术家李文的父亲。
  《狮城散记》与《马来散记》公认为“以文学的语言书写的史地书”。鲁白野在《狮城散记》序文中说: “从一个荒芜了的小岛,在一百多年间,我们的祖宗是如何恩爱地开垦岛上的处女地。在今天,地方是繁荣极了,人口也突破了百万大关,其中有八十巴仙就是华侨。是他们用巨大的有力的手,在沿海岸的两边捏成了一行一行的黑巷,一排一排的鸽子屋。是他们在披星戴月,刻苦经营,狮子岛上繁荣之花才能够发芽茁壮……”
  世界书局当年出版《狮城散记》时做了如此概括介绍: “本书作者费极大心机,参考中外史料及实地考证后写成。是中文书籍中对新加坡成长史迹最完备的一本书。”偶尔也会看到一些作家在行文中引用两部散记的内容,如《狮城散记》所说:新加坡最早的街灯是用椰油点燃的,那是1824年的事,一直到1864年才改用煤气……
  本月面世的“《马来散记》(新编注本)”近日刚在吉隆坡举行新书发布会,《狮城散记》新编注版即将于今年底出版。两本散记的策划人及周星衢基金执行董事曹蓉说:“2019年适逢新加坡开埠200周年,两本‘散记’筹划准备两年多,在这个值得纪念的特别时刻,《狮城散记》得以重新出版,是时机上的巧合。是基金向本土文学、本地作家和鲁白野这位几乎被遗忘的天才本土作家的一个献礼。”
  至于为何先出版《马来散记》而不是《狮城散记》,曹蓉说:“鲁白野来自马来亚霹雳州,基金再版时,先出版《马来散记》新编注本,我们觉得这样的顺序有助于更加有力地展现鲁白野的创作之源和丰富的历史视野。”

不能忽略的原始资料
  本地文史研究者及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图书馆前主任李金生很早就注意到这两本书,他说:“《狮城散记》出版于1953年9月,《马来散记》正续集则出版于1954年10月。这两年间,正是新加坡文化、历史、政治各方面都在转型的重要时刻,新加坡的华人,包括当时在新加坡报馆(记者按:星洲日报)任职的鲁白野,正逐渐从中国认同转化为马来亚认同。两部著作的书名、文章内容与所抒发的情感,明显是从新马本土出发。因此,它们是早期较为鲜明的马来亚化著作的代表作,是新加坡本土出版文化的见证。”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李志贤说:“历史研究重视原始资料。历史学者都会意识到,民间文献,包括文学作品中的诗文小说、游记笔录、掌故趣闻,以至私函日记等,皆是做研究所不能忽略的原始资料,它们能够补充官方文件档案和考古文物的一些不足。鲁白野这三本散文集,显然不只是文学创作,也是反映20世纪前期新、马两地历史背景、社会变迁、经济民生、自然风貌和风土人情的宝贵资料。”
  李志贤也说:“生于斯,长于斯,又经历过一段颠沛流离的生活,作为报人的鲁白野对本土社会脉搏的跳动有敏锐的触觉,身为作家的鲁白野将他对在地的人与事的真实情感,通过生花妙笔记录下来,为我们留下了这三部‘本土’或‘在地’色彩较鲜明的历史资料。”
  本地诗人及马来西亚南方大学资深副校长王润华教授说:“《狮城散记》与《马来散记》二书是新马作家的杰作,它是现代‘文化书写’的典范。首先它跨知识、文化与艺术:既是历史文化的考古报告,也是抒情的散文,更有诗意。其叙述是反殖民的,他重新挖掘被殖民主义遮盖的南洋历史文化,尤其多元的多民族的新马。这就是为何其价值跨时代。鲁白野所有的叙事,呈现出他是本土多元文化。他是一位多元视野的作家,他书写了这土地上错综复杂的马来、印度、中华、西方历史文化,不像一般华人作家只见华人文化,西方作家只知道西方的霸权文化。所以我们重读这些散记,重新发现其多种文化价值。”
  马来西亞华社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吴小保则认为,《狮城散记》《马来散记》是“抒情与史地书写的结合。书中大量征引古今中外史料:中国古代文献、马来古典文献、东方学著作、南洋研究、田野调查等,是新马两地建国的前期作业 ,也是从“中国人”转向“马来亚人”的年代。”

通俗普及发挥深远影响
  马来西亚报人及作家张景云曾编、序《威北华文艺创作集》,对于鲁白野其人及《狮城散记》《马来散记》两书也有自己的见解,他说:“两部‘散记’的主要价值可分两层来讲,第一是此二书的通俗性和普及性,它们用深入浅出的文笔来介绍这两个地区的历史和民族文化,轻宏观而重微观,更容易贴近广大读者,相对而言许云樵与南洋学会诸子的南洋研究则是重宏观而轻微观,在马来半岛包括新加坡以及海洋东南亚的历史研究方面早年大部分精力是用在地名学的‘释经学’方面 就是向中国南洋交通史古籍探勘资料来尝试描绘本地区近古某些邦国的历史。”
  张景云认为,“通俗和普及会发挥更为深远的影响,而这是只关注文化价值的人所忽略的,那就是此二书在提升民族素质的积极作用,1953及1954这两部文集出版时,‘默迪卡’的呼声还很微弱,马新华人的政治认同还在形塑之中,他的这系列历史掌故随笔很明确的告诉读者 认识‘此时此地’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张景云说:“马新两地的新国民在建国过程中不能忽略心理建设和提升民族素质,认识脚下的土地要排在第一位 ,鲁白野两部散记在这方面开启了风气 ,在马新两地建国的道路上,心理建设的作用发挥潜移默化的功能。”
  关于《狮城散记》与《马来散记》的主要价值,张景云还指出另一点:“鲁白野在状写史实与掌故时几乎都是以高度艺术性的笔法来处理。他的诗人本色在这系列里毫无保留的表现出来。如果说历史内容是质而文采风流是文,这两部散记里的作品都可以当创作散文来读来看待。”

增注释弥补部分缺憾
  周星衢基金出版的“《狮城散记》(新编注本)”与“《马来散记》(新编注本)”,除了将原书繁体版切换成简体版,最大的工程是编辑团队重新分卷与配图,“《马来散记》(新编注本)”,所撰写各卷导读与近15万字的注解,比《马来散记》正文的11万字还多,并按文章主题分为六卷:“史话”“方志”“人物”“风物”“掌故”“文艺”,提供背景知识,方便65年后的当代华文读者阅读;另外也添加各卷导读、鲁白野纪事年表、地图与地名对照表等,并为每篇文章重新配图。
  对于两本散记的“编注本”,李金生认为,“作为鲁白野主要著作的出版者世界书局,在作家逝世的58年后,通过周星衢基金会,重新整理他的史料及掌故集《狮城散记》及《马来散记》注释本,有几重意义,首先,它唤起新一代新加坡人的历史记忆。“《狮城散记》与《马来散记》的内容,写的全是新加坡与马来亚在分道扬镳之前的历史、民族、文化、宗教、律法、制度、方志、人物、风土、民情、文艺等史料,这些珍贵的史料可让正在探索我们自己的文化认同的新一代国人重新认识上一代先辈的历史文化遗产。”
  其二,李金生说:“本地的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一般上对鲁白野的生平事迹所知不多,而他在本地文坛上所做的贡献,更是认识不足。通过《狮城散记》《马来散记》这两部既为优秀的史料著作,又是上乘的文学典籍,让国人对这位生长于马来亚,因二战而流亡印度尼西亚,尔后定居新加坡,在新加坡建国前后几年颇有建树,却不幸早逝的“建国一代”作家,带来重新认识和定位的机会。
  其三,李金生认为,1950年代也是本土华文出版业开始摆脱殖民地时代的局限,本土作家和出版社纷纷涌现,呈现一片繁荣的年代。重刊《狮城散记》及《马来散记》注释本,有助引起学术人员关注本土出版业的整理与研究。

研究人员须小心看待史料
  李志贤说:“历史学者对资料和信息的来源、原始性与准确性极为重视。换言之,历史学者意识中可靠的史料和信息,务必是原始的,若不是第一手资料,至少是可以考核其来源和准确性,才能引以为据,这已经成了学术研究的规范。《散记》虽是散文集,但其中关于历史的叙述占了相当的篇幅,如果作者在引用史料,叙述历史时,也能在适当之处更清楚的说明这些资料的出处与来源,则是锦上添花,对历史学者所带来的参考价值将会增值。《散记》新编注本的另一贡献是为原版增添了注释,弥补了这方面的部分缺憾,加强了《散记》作为新马史料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李志贤也说:“希望两本《散记》新编注能引起文教界和出版业者对编注民间文献工作的关注,毕竟还有许多有价值的民间文献,如邱新民《新加坡风物外纪》(1990),许云樵《新加坡一百五十年大事记》(1969),甚至更早的李钟珏《新加坡风土记》(1895年,许云樵于1947年曾出版校注版)等书,是值得校注或再编注,以裨益广大读者,尤其治史学人。今年,当我们纪念开埠200周年,引发了社会各阶层人士回顾和反思本地历史的热潮,这几部沧海遗珠的文集再版的意义,自是不言而喻的。”
  王润华指出,“《马来散记》(新编注本)提供大量的注释,对本地区年轻一代,甚至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旅游者是需要的。他们有了这些注释,等于有专家为他们解读,进一步讲解,使到读者更容易接受这两部经典著作。我们更期待《马来散记》(新编注本)出版,带领国内外的人深度认识我们的历史文化。”
  对于《狮城散记》《马来散记》的“史料”问题,李志贤说:“过去发生的事件是真实历史,但真实历史无法绝对还原,后世学者的研究,只是对过去发生之事件的重构与解读。文人学者对历史事件的叙述与诠释,存在着受政治因素、社会环境和生活经历所牵引的主观意识与情感。《散记》中“史话”的篇幅可观,如何正确看待这些篇章里的‘史料’,是读者需要斟酌的问题,也是《散记》新编注本编者已然关注到的一点。”
  他因此指出,关于这一点,《散记》新编注本策划人曹蓉在新编注者序里就特别表明,“世上任何人的目光与史观,难免囿于自身所处的时代背景,鲁白野亦不例外,《散记》系列的部分文章就存在一些从今日看来相对主观的论点。”
  另一位编辑叶欢玲在史话卷导读篇提到,鲁白野尽管力求写成一部客观、正确,没有偏见的马来亚史,仍无法摆脱身份认同的主观意识。”
  李志贤说:“两本《散记》的新编注本虽然尊重原著的立场,但将《散记》作为史料依据的研究人员或读者则不得不注意到这个局限性。”
(图片由受访者及周星衢基金提供)